不拘一格、不遗余力:“东方大港”渐成“人才金港”
新华网南京11月12日电(记者刘巍巍)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有着“东方大港”美誉的江苏省太仓市近年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激活人才“第一资源”,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制度体系,“东方大港”渐成“人才金港”。
近期,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一些科研团队入驻太仓,科研工作渐入正轨。今后,该研究院将围绕太仓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吸引3D打印、航空宇航、无人机等20余支国家级人才团队入驻。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太仓校区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郑曦说,“研究院从签约到启用,仅用几个月时间,这样的建设速度体现了太仓对人才的渴求。”
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闪嫁”太仓,是这个市爱才、引才的缩影。太仓还打破政府“一肩挑”式人才评价机制,将人才认定自主权交给企业,对企业推荐人选给予“人才特贴”。自2016年11月以来,太仓“人才特贴”已安排1000万元,认定支持100名人才。
太仓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宋蔚说,党管人才,并不意味着党委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具体事务,而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秉持这一理念,近5年来,太仓立足城市产业特色,实施“522”人才工程、“娄东英才”工程,制定“1+X”产业政策,同步出台“人才新政20条”,对产业类人才引育持续加码升级,助推人才集聚太仓。
通过常态化举办沪上高校院所“太仓日”“创智杯”“郑和杯”创新创业大赛等主题引才活动,累计吸引超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接考察,招才引智渠道不断拓宽。
实施多年的“大院大所”战略,吸引了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今年初,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先后落户建立太仓校区,西工大还已着手建设长三角研究院。未来,这两所大学将为太仓产业发展提供系统化、规模化、持续化人才科技支撑。
作为太仓生物医药产业类人才集聚发展平台,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自成立以来,已引进培育大批国家级、省级顶尖和领军人才,生物医药企业加速落地。
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内,近5年来,太仓陆续新建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生物港等8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承接了一半以上的人才项目,在孵企业500多家。
政府惜才,企业爱才。目前,太仓全市累计获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企业工程中心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博士后工作站2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2017年太仓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35%。
平台载体孵化扶持之外,精准化的对接服务体系也在持续为人才赋能。
太仓在组建人才服务联盟基础上,通过向企业发放《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分类推出人才企业“需求清单”368项、人才服务“资源清单”460项、“项目清单”282项,并围绕“三张清单”开展精准帮服。
切应创新创业资金需求,太仓通过“科才通”“苏科贷”等金融产品,支持人才企业发展。近期,太仓又成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解除优质人才后顾之忧。
摘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创业两年来,姑苏领军人才张家奇带领浩科机器人公司,成功研发出业内领先的小负载机器人,目前已拿到海瑞恩等多家德企订单,成为太仓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智能制造高地的一支生力军。
如今的太仓,越来越多领军人才企业向着行业龙头攻坚。昭衍新药、中美冠科等一批领军人才企业陆续挂牌上市,“幸福太仓、创业天堂”渐成城市新名片。
数据显示,2017年,太仓205家创业类领军人才企业累计销售额近32亿元,纳税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6亿元,是2012年的10倍之多,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2家,同比增长37.5%。
人才引领太仓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目前,太仓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6.5%,拥有研发机构企业占比30%,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1.31件,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
以人才为支撑,太仓还强力承接上海智力资源。与上海交大等7家上海高校院所共建的“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每年签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大约100项,累计引进20多位上海高校教授来太仓创业,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
“人才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依托人才价值,推动产业结构持续进阶。特别是站在当前新的创新风口、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时代,人才高地更是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主力支撑。”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