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版):揣着一颗“中国心” 速度再破吉尼斯 “世界最快计算机”还能再提速
近日,就在全省上下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一条“破纪录”的消息震动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破纪录”的主角,是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揣着“中国心”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10月15日,在位于无锡滨湖区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中心主任杨广文向记者展示了刚拿到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书》。认证书上写明: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其系统峰值速度125.436PFlops,世界第一;持续计算速度93.015PFlops,世界第一;性能功耗比6051MFlops/W,世界第一。世界吉尼斯组织因此授予“神威•太湖之光”“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称号。
认证书上的专业数据,经过杨广文一“翻译”,就明白多了。“简单来说,这套系统1分钟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如果用2016年生产的主流笔记本电脑或个人台式机作参照,‘太湖之光’相当于200多万台普通电脑。”
事实上,这并不是“神威•太湖之光”第一次荣膺“世界最快”。在今年6月举行的法兰克福2016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神威•太湖之光”勇夺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第一的桂冠。当时,除了速度快,更令中国科技工作者感到高兴的是,该套系统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国产化,这标志着中国在超级计算机研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速度之争,被认为是超算领域最直接的对决。在这场国际大赛中,“神威•太湖之光”完胜,却也让有些人生疑:这么快的计算机,平常能用得上吗?
“关于‘太湖之光’的应用,完全不用担心。”杨广文一边说着,一边把记者带进了超算中心的机房。只见1000平方米的房间内,40多个运算机柜和网络机柜发出轻微的震动波;打开一扇柜门,上千个处理器红灯闪烁;15日是周末,可是从早上7:30开始,前来中心洽谈业务的客人几乎就没有停过。这一幕幕都在告诉记者:“太湖之光”,真的很忙!
杨广文介绍,自今年6月正式投运以来,已有106家单位的60多项大型课题在“神威•太湖之光”上开展应用,并取得多个突破性成果。这60多个应用项目涉及天气气候、航空航天、海洋环境、生物医药、船舶工程、材料等19个领域。其中,以清华大学为主体的科研团队,运用该系统首次实现了百万核规模的全球10公里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将全面提高我国应对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能力。“全球大气非静力云分辨模拟”“高分辨率海浪模式”和“钛合金微结构演化相场模拟”等3项应用,入围2016年度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提名,有望实现我国科研团队在该奖项“零”的突破。最新数据显示,“神威•太湖之光”平均利用率达到61.47%,最高峰时超过90%。
在“神威•太湖之光”世界登顶后,曾有专家表示,未来5-10年,从每秒10亿亿次到每秒100亿亿次将是超算发展的决胜之地。而随着去年7月美国启动“国家战略计算计划”,“神威•太湖之光”要想长期占据世界第一的地位将变得异常艰难。
“计算速度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因为无论速度有多快,发展超算始终是为了‘用’,这目前仍然是我国超算发展的短板。”杨广文告诉记者,国产配套软件的滞后和人才的缺乏,目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太湖之光”应用能力的全面发挥。为了打破瓶颈,无锡超算中心在进一步搭建好硬件平台的同时,着手启动了软件提升项目,计划用5-10年,通过与全国各类高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逐渐弥补国产软件少、人才少的短板,真正实现超算对产业创新与升级的带动。“一匹千里马,要想跑得快,还得看骑手的驾驭水平。在‘太湖之光’这匹千里马身上,提速的空间还有很大。”杨广文说。 本报记者 马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