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西藏阿里戈壁滩上的种草人

26.10.2014  18:56

  中新社拉萨10月26日电题:西藏阿里戈壁滩上的种草人

  中新社记者贡桑拉姆

  西藏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这片广袤的藏西北高原,不少地方保持着近乎原始的地貌,戈壁荒原和裸露山脊让游客震撼的同时,也不免为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人和生灵担忧。

  “饲草之王”紫花苜蓿是阿里牧民心中的“神草”。10年前,西藏阿里噶尔县大部分土地都是荒漠戈壁,当地人以放牧为生,韩俊文的到来让紫花苜蓿遍布在高原戈壁滩上,由游牧民组建的噶尔新村,也从“乞丐村”变为富裕村。

  韩俊文现在是噶尔县农牧局副局长,2005年3月作为技术聘用人员,从陕西省来到噶尔县昆莎乡。初来乍到,他因眼下一片荒凉而有些失望,打起退堂鼓。

  “当时站在昆莎乡的地头,看到的土地,多半都是石头、沙子,土层又薄,这让我失去了信心”,韩俊文对中新社记者如是说。

  经过几天的纠结,韩俊文决定留下来,并在几为荒地的50亩青稞田上开始人工种草的试验。

  紫花苜蓿营养价值高。因此,韩俊文把紫花苜蓿作为在昆莎乡试种的首选草种。2005年之初,韩俊文通过援藏获得了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支援的50万元(人民币,下同)启动资金,昆莎乡第一座“科技示范基地”诞生了。

  随后,韩俊文从内地购买了种子、地膜、化肥、农机具等所需物品,还带来技术人员。他们进行了林木、蔬菜、农作物、牧草类等25个品种的实验。

  “紫花苜蓿、沙棘、草木樨、沙打旺、鲁梅克斯等品种越冬性好,适应性强”,韩俊文说,2005年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紫花苜蓿过冬成活率达70%、平均高度为85厘米,开花率达80%。

  “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观测气温、查看幼苗,蹲在地头吃泡面都是常事。”经过一年的悉心养护,紫花苜蓿试种成功、长势良好,并成为重点推广对象。2006年,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种到300亩,种植工作走上正轨。

  2007年,韩俊文的聘用期满,他本可以回陕西与家人团聚,告别每月只能搭乘农用车到镇上洗一次澡的生活,但他最终选择留在了这片戈壁上。2008年8月,当地政府从日喀则、山南地区购买了80头奶牛免费分给昆莎乡农牧民养殖,但没多久其中40多头奶牛被偷偷卖掉了。对此韩俊文说,农牧民很快看到了种草养牛的利益,不再卖奶牛,反倒争相购买奶牛,扩大养殖规模。

  “紫花苜蓿一年播种,十几年收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生态,增加了牧民的收入”,韩俊文说,每亩紫花苜蓿能卖1200元,奶牛养殖户年均纯收入可达1.3万元至2万元,多余的牧草还可以出售创收。

  “十年前的荒地现在变成了绿洲,尤其到了夏天遍地都是紫花”,韩俊文说,2005年昆莎乡100多户家庭只有4台拖拉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有的牧民自己还花8000多元买割草机。

  截至目前,昆莎乡科技示范基地种植总面积达12220亩,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9520亩,一年可产鲜草23800多吨,可同时饲养200多头奶牛,或3000多只羊。

  “再种一片沙棘林,既获得经济利益,又可以防沙治沙,将来还可以生产加工沙棘饮料”,今年韩俊文又成功试种了300亩沙棘,在这片远离家乡却倾注了自己心血的高原上,他继续编织着“种草梦”。(完)

  原标题:通讯:西藏阿里戈壁滩上的种草人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