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壮乡千年铜鼓民俗焕发新生机

28.12.2014  01:19

  中新社南宁12月27日电题:壮乡千年铜鼓民俗焕发新生机

  中新社记者黄艳梅杨志雄

  壮族铜鼓、烟墩大鼓、白裤瑶皮鼓……洪亮有力的鼓声伴着整齐划一的节奏,鼓点变化无穷,场面气势磅礴。

  12月27日,“中国会鼓之乡”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举行八桂名鼓荟萃大展演,来自广西上林、隆安、东兰、南丹、灵山等地的少数民族激情赛鼓,上演“千鼓绝唱”。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81岁瑶族老人蒙有坤与十余位村民一同表演《瑶族铜鼓舞》。作为“鼓王”的蒙有坤击鼓跳跃,不时从头上、腿上或翻身做各种打鼓动作,他“身轻如燕”,精湛的技艺引来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60岁的黄平修和黄华标父子齐上阵参加当天的赛鼓,他们表演的是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广西灵山烟墩大鼓。只见大鼓鼓形奇特,鼓桶直径1米多,高1至2米,一排青壮年站在脚蹬上奋力挥动鼓槌,声音浑厚有力。

  马山县合作初中初一学生吴雪琳和梁思思表演的是马山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明清两代的马山壮族会鼓,曲牌有混鼓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节奏整齐,颇具特色。

  “壮族会鼓最初用于驱邪镇妖、警报外袭,祈求吉祥,后演变为壮族民间主要娱乐方式,如今多用于壮族民间节日、庆典、群众性大型文体活动和竞赛项目。这是马山县标志性的优秀民族特色文化代表,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吴雪琳说。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在广西壮、瑶族民众心中,铜鼓是吉祥之物,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加强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铜鼓打击技艺与舞鼓艺术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等各大节庆活动中“大放异彩”,铜鼓还成为广西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文化载体。

  如今,走进“中国民间铜鼓艺术之乡”、“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广西东兰县,“音乐铜鼓”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目前全世界馆藏铜鼓2400多面,其中中国馆藏1400多面,而东兰县就有传世铜鼓612面。东兰县已建设三弄原生态瑶族铜鼓民俗村,致力建成世界铜鼓文化旅游胜地。

  “我7岁学鼓,铜鼓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蒙有坤说,看着当下儿孙辈积极参与到铜鼓的开发制作及表演推广中,他倍感欣慰。“我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这项民族瑰宝代代相传,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完)

  原标题:通讯:壮乡千年铜鼓民俗焕发新生机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