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繁星的人
迪拜阿航飞着的水
楚楚和我上的是同一所高中和大学,比我晚两届。这个轻声细语的女孩子,总在关键时刻给我惊喜。 最近一个惊喜,是她在云南山区支教两年后,因为出色的学业和教学表现,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录取。谈起这件事,她轻描淡写:我只是比较幸运罢了。我却以为,能够录取到忠于内心、热心公益的学生,何尝不是哈佛的幸运。 当许多同龄人盲从于父母的设计时,楚楚已经开始追逐繁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公众的福利。 楚楚父母都是银行高管,高考填报志愿时,楚楚的志愿表上填的是全国著名的厦门大学经管系,父母的目标是楚楚毕业后继承他们的衣钵。可是提交志愿表那天,楚楚瞒着父母,把志愿改成公共管理系。她事后对我说,“我一直关注公共事业,爸妈不理解。” 大学求职季,楚楚开始也和许多优秀毕业生一样,向大银行、外企、国企发出求职信,还向在宝洁做过管培项目的我咨询面试经验。 大学里,我们在“模拟联合国”的社团共事。她是最让我放心的小姑娘,不论是每周例会或招新这样的“小事”、“琐事”,还是带领团队出国参赛、承办全国大学生模联这样的“大事”、“要事”,她总是默默地把事情办得很漂亮。因此,我认为她得到一份高薪工作,既理所应当也轻而易举。 但楚楚再一次不按常理出牌,她通过了教育NGO “美丽中国”的支教教师选拔,远赴云南一个小山村,开始为期两年的支教生涯。 这之前,我见过“美丽中国”的创始人——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潘卓勋,为了将中国和美国的优秀毕业生引入乡村,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他卖掉了祖父留给他的意大利农场。我对这个理想主义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我无法说服自己放弃高薪工作,去乡村领每个月2000元的支教工资。我退而求其次,帮他们翻译英文文件。后来和楚楚聊到“美丽中国”一些项目,我忍不住说,“嘿,这文件还是我翻译的呢!” 可是,楚楚去了山区! 趁楚楚支教还没结束,我也送她一个惊喜——去探访她所在的乡村中学。 那所高中在云南南涧县公郎镇,我从迪拜飞8个小时到香港,再飞2小时到昆明,之后再花8个小时转3次车,终于看到半山腰上的中学。 虽然有准备,推开教师宿舍门的一瞬间,我还是愣住了:破旧的课桌、板凳,洗手间修了N次还在漏水的水龙头,厨房里从来就不能用的水龙头,卧室书桌上简单的生活用品……楚楚从不曾抱怨过。 楚楚带我下山去“吃顿好的”。小餐馆里,我们点了一桌菜,对于业余不是翻山越岭去家访,就是偶尔进城买生活用品的楚楚来说,这是“奢侈的重大娱乐”。她欢乐地调侃道,“2000元其实挺多的,因为根本花不出去。” 乡村之夜,楚楚一直在谈乡村教育的难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偏远农村孩子的心智发展比城市孩子落后3-5年,课程安排却是一样的。城市孩子幼儿园就开始英语学习,这里的孩子却在13岁左右第一次接触ABC。有些女生跟不上进度,家里人也不支持她们读书,这学期开学,有个班一个女生也没有。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一次,一个初二男生课上到一半突然冲出教室,猛捶走道栏杆,继而蜷缩在窗下抽泣。他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内心的伤痛不知有多深。 乡村教育理念落后。体罚学生很普遍,学生也觉得挨罚是应该的,一个学生对楚楚说,“老师你打我吧,那样我还能用点心学习。” 乡村教师待遇差。微薄的工资和呆板的职称评定制度缺乏激励,很多老师得过且过,有人在课堂上宣扬读书无用论,课上一半回家做饭是常事,打骂学生甚至成为一些人发泄怨气的方式…… “我们无法解决这些难题,但是能为孩子们做一点好过不做。”楚楚总结道,“我们尽可能将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进来,办学生自治图书馆、广播站、英语角,举办歌唱比赛、发起梦想导师计划、众筹为图书馆购买书籍……” 龙应台这样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今天,70%的城市学生能够升入大学,而贫困农村这一比例只有5%。我和楚楚来自城市重点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几乎是100%,一个班能出20多个重点大学学生。不是因为我们更聪明或更勤奋,而是因为我们更幸运,而幸运者的道义责任是帮助不那么幸运的人。 两年支教不大可能让山村中学的升学率明显上升,然而,支教老师们陪伴的温暖,或许会让初中毕业就出去务工的学生,将来遇到问题时,可以更理智地应对;或许会让原本觉得“我就是不如城里人”的孩子,将来遇到挫折时,不放弃努力;潜移默化中,支教老师们或许能够让孩子们的未来,朝向更积极的方向。 楚楚向我讲起她的榜样,另一位支教教师。那位老师的班上有个女孩梦想成为艺术家,被人嘲笑,但老师不断鼓励她,去年,那女生考入了一所很不错的艺术院校。 受此启发,楚楚和其他几位支教老师,通过个人关系,找来与孩子们梦想相关的“筑梦师”。楚楚让我和一位想做空姐的13岁女孩结成对子,女孩见到我时激动得满眼泪花…… 我去做关于梦想的讲座,首先让孩子们告诉我自己的梦想。旁听的楚楚高高举起手,“我读初一时,曾经梦想做老师,现在我做到了哦!”120多位学生开心地笑起来。那一刻,我相信,他们中一定会诞生一些追逐繁星的人。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