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析迷笛音乐学院“毒案”:青少年吸毒亚文化需警惕
资料图:志愿者们签名呼吁远离毒品。杨键华摄
中新网北京11月28日电(吕春荣)近日,网曝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学生聚众吸毒,不少学生被警方带走。此后,经警方证实,该校16名涉毒学生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此事一出,关于青少年吸毒的问题被舆论关注。专家表示,当前防范青少年吸毒,安全教育工作最为关键,纠正一些青少年对毒品某些误解。
迷笛音乐学院的“毒案”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迷笛音乐学校出现学生涉毒情况,海淀区警方在24号进行了突袭尿检,部分学生被带走。
26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通报称,海淀警方接到网友举报后,在某音乐学校宿舍内查获16名涉毒人员,经尿检,均呈大麻类阳性。目前这16人因吸毒被海淀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警方于23日上午带走9名学生,24日晚间又带走7名学生,其中最大的29岁。部分当时未完成尿检的学生在之后检测没有问题后归校,其余学生拘留三天。
当日,迷笛音乐学校也发出了致歉声明,其声明表示,迷笛学校一向校规严格,负责宿舍管理的老师每天都会检查每间宿舍,宿舍楼晚间按时关楼门和熄灯,学生即使是在宿舍内吸烟都是要被问责和处罚。声明还指出,学校也会给孩子们改正的机会,应该从批评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待这些孩子,宽容并原谅他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此次迷笛音乐学校学生涉毒事件发生后,北京教委也回应称,事发后北京海淀教委第一时间约谈了学校相关负责人,了解事件经过和学校整改措施。北京市教委表示,绝不容忍毒品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无论发生在校园还是社会培训机构。
北京市教委称,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全市大中小学开展预防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充分调动与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与特点,将毒品预防教育宣传的重点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确保孩子们生活在一片洁净的天空下。
2015年6月13日,在内蒙古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里,戒毒人员在跳扇子舞。新华社记者邵琨摄
青少年涉毒:需要警惕的“吸毒亚文化”
近年来,青少年吸毒事件频繁出现,2010年,年仅14岁的广西中学生陈桥因吸毒致死,此事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近年来,诸如“14岁花季少女为减肥吸毒”、“15岁小伙因吸毒进强戒所”,青少年涉毒新闻层出不穷。
据国家禁毒委统计,2014年全国共新发现吸毒人员46.3万名,其中近八成都是滥用合成毒品人员,特别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据绝大多数。
一些省份的统计数据也能反映出青少年吸毒的问题。以江西为例,截至今年9月15日,江西省累计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共80041人,吸食合成毒品人数64127人,其中35岁以下吸食合成毒品的青少年51017人。
随着近年来中国禁毒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今,关于毒品危害,公众有广泛认知,但一旦毒品摆到眼前,为何许多青少年会把持不住,甘愿成“瘾君子”?
对于青少年涉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向中新网记者表示,社会更需要反思这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要警惕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一种“吸毒亚文化”。
“一旦有一人吸毒,就容易引发模仿,吸食毒品这种对人身心都严重有害的行为,在‘吸毒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会被说成是减肥、激发灵感的良药。”王大伟说。
据了解,吸毒亚文化,也叫毒品亚文化。在美国影响深远的嬉皮士颓废派运动时期,大量的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吸毒者在美国出现,随之在整个西方国家出现,这种亚文化包括一定的社会风尚成分,有一种视吸毒为荣、崇尚吸毒的不良风尚。
王大伟指出,有关部门对于防范未成年人吸毒所做的工作还有改善空间,当前学校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还比较滞后,青少年对毒品危害性,特别是对新型毒品和软毒品的危害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此前,司法部戒毒局副局长梁然向媒体表示,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应该说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善,认知能力相对来讲也不是很强,很容易被一些社会不法人员所引诱,或者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去接触毒品。
梁然指出,从外部情况来看,很多吸毒的未成年人,是由于家庭破碎、父母离异,导致疏于管理,还有一些情况是由于家长,父母过于溺爱,纵容他们的很多行为,他们没有约束,这样就使他们在社会上接触一些不良的人群,导致沾染上了毒品,最后吸毒成瘾。
“防范青少年吸毒,虽然相关社会防控工作也在开展,但成效并不明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张黎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处在“半家庭半社会”状态,与社会接触比较多。但社会并不像处在固定空间、特定人际关系中的家庭及学校那样有“抓手”去开展禁毒教育工作,因此,社会防控工作有难度。
2015年6月26日,广西钦州有关部门公开销毁一批毒品。中新社发曾开宏摄
安全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当前,随着中国青少年吸毒人群不断增多,防范青少年吸毒的任务就十分迫切。
王大伟说,当前防范青少年吸毒,最关键的工作便是安全教育,这个工作已刻不容缓。我们急需消除青少年对毒品存在的某些误解,诸如吸毒可以减肥,吸毒可以创造灵感,吸毒让人显得时尚等。
“冰毒甲基苯丙胺,好似冰糖可不甜,K粉外貌看似盐,像奶片是摇头丸。”这是王大伟总结的一个识别新型毒品的顺口溜,他认为正确认识毒品对青少年很重要。
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控制青少年新吸毒人员滋生的最有效防线之一。王大伟建议,安全教育要尽快走入课堂,有关的安全教育课本编写工作也该尽早进入议事日程。只有通过课堂教育,青少年才能更切身地认清毒品的危害性,特别是一些软毒品和新型毒品。
既要防范,也要打击。王大伟指出,对于吸毒的青少年,相关工作主要在于教育引导,而对那些背后输送毒品的人,则要坚决打击,一查到底,绝不留情。
家庭是防范青少年吸毒的另一块阵地。张黎表示,家庭对培养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法律观念、价值观等都起这重要作用,它会形成对吸毒等伦理道德否定行为的自动防御能力。
此外,张黎也表示,相关部门要利用青少年认知能力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科学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毒品,认清毒品危害,在青少年心里立起一道“禁毒防线”。(完)
原标题:专家析迷笛音乐学院“毒案”:青少年吸毒亚文化需警惕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