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项目为王,“扬州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起飞
时间计算着发展进度,也标示出发展高度。上汽大众仪征工厂是五年来扬州重大项目发展的“注脚”,五年来,该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将重大项目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落实、抓推进,结出累累硕果。
项目决胜,抓住经济建设“牛鼻子”
仪征汽车产业园。泰州日报 周孝宇 摄经济发展,“稳”要有“压舱石”、“进”要靠“大块头”。2012年,春节后一上班就召开全市项目建设推进大会,响亮地提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明确抓重特大项目就是抓住了经济建设的“牛鼻子”,要求把服务保障项目建设作为“第一重点”,把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难题作为“第一任务”,把事情办好、问题解决作为“第一标准”,把服务项目效果作为检验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的“第一导向”。从那时起,重大项目建设成为这片热土最响亮的声音。
五年踏石有印。重大项目建设在扬州经济发展中留下一连串厚重有力的脚印:2012年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2013年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年、重大城建项目会战年,2014年重大产业项目提升年、重大城建项目决战年,2015年产业项目升级年、重大城建项目决胜年,2016年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优化年……举全市之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成为扬州干部群众的共识。
五年抓铁留痕。2013年以来,该市坚持每年开工建设10亿元或上亿美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50个、服务业项目40个。过去五年,该市累计新开工工业、服务业重大项目457个;沿江100亿元、沿河50亿元重特大项目(群)实现两轮全覆盖,列省重大项目数从2011年的6个增长到21个。
在重大项目推动下,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扬州全面落地,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起跳腾飞——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跨上3000亿元、4000亿元两个大台阶。最近五年,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位列江苏全省前三位。去年人均GDP近10万元,在苏中、苏北率先超过省均水平。
“扬州始终牢牢抓住重大项目这条主线,充分释放其‘稳固器’‘压舱石’作用,充分发挥基本产业‘定海神针’作用。”扬州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全市经济指标之所以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围绕产业抓项目,充分体现自身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
项目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2月21日召开的全市重大项目和公园体系建设督查推进会上,市委市政府又一次提出,对过去五年重大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清零”,重新出发、从头再来,根据新的环境、新的形势,用心用劲用情抓大项目。
项目带动,转型升级有了“强力引擎”
小朋友在宋夹城击剑馆练习击剑。新华报业视觉中心 万程鹏 摄承办好2018年江苏省运会和江苏省园博会是扬州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十件大事”之一。位于枣林湾生态园的江苏省园博会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占地约1800亩,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综合馆、扬州馆、游客中心、园林园艺研发培育中心、展示交易平台等场馆,以及园林绿化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宁镇扬区域旅游休闲的新热点。
扬州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这几年,扬州始终坚持“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标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并严格遵循项目引进的五条原则,即:投资体量过小的不要、科技含量不高的不要、资源消耗大的不要、对环境影响不好的不要、与城市特质不契合的不要。
一批批重大项目精彩出列,逐渐成为扬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尤其是扬州的汽车、机械、旅游、建筑、软件和互联网、现代食品工业等六大基本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市GDP一半左右,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看汽车产业,上海大众、潍柴亚星、江淮汽车运行良好,一批零部件配套项目纷至沓来。仪征、邗江、江都三大汽车板块基本成形,未来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看旅游业,“十二五”期间,各县(市、区)10平方公里以上生态中心基本建成,一批旅游项目落地,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6.8%。去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86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7.5%。
看建筑业,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从“十一五”末的5275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2450亿元,年均增幅16%。去年,全市建筑业产值3350亿元,增长8%。
看机械产业,在一批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带动下,正在孕育电缆、机械、特钢“三个百亿”增长极。去年,全市机械装备产业产值达3521亿元。
看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扬州拥有智谷综合体、信息产业基地等一批代表性项目,各类科技产业综合体在全市兴起。作为扬州最年轻的基本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
看现代食品产业,扬州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和“美食之乡”,既是绿色食品基地,也是食品工业发展重地。其中,扬州食品产业园先后荣获“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中国食品物流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集食品制造研发、冷链物流、都市工业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项目考卷,干部能力作风的“试金石”
市民正在“城市书房”里阅读。新华报业视觉中心 万程鹏 摄扬州的干部都有一个感受:能力强不强、作风硬不硬,重大项目建设就是最好的考卷。
“抓重大项目开工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一种工作手段,主要目的是以集中开工时间节点倒逼各县(市、区)、功能区和机关部门,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表示。
为顺利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扬州明确“三个一”举措,即:一个机构抓到底、一个网络全覆盖、一个声音促推进。
2012年初,扬州调整提升了市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有关领导任副组长,负责提出年度重大项目工作意见,下达推进计划、任务及目标,做好总体指导、协调等工作。此外,还设立市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专职承担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督查推进和考核评价工作,确保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衔接到位、实施到位。
与此同时,扬州建立市级重大项目库和重大项目推进管理系统、现场视频传送系统。通过“视频飞检”形式,随时查看施工现场,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度,督查各责任单位工作情况,实现了网络管控无死角。同时,及时发布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接受监督。
严苛的督查考核和问责制度,确立了“第一标准”“第一导向”的权威性,也倒逼着全市上下改进作风,不断创新重大项目建设服务模式。从2014年起,扬州连续三年出台“2号文件”聚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从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调研、服务和帮助,进一步规范涉企审批及收费、执法行为,积极创新服务企业举措等多个方面提出实施意见。
服务要周到,效果更重要。扬州不断调整完善重大项目考核办法,强化对上年度竣工投产项目的开票销售、税收以及项目科技水平等指标考核,构建起效益导向、结果导向的科学考核体系。同时将重大项目建设考核作为县(市、区)党政正职考核、功能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市级机关部门年度绩效考评的第一权重。
从项目的招引到落地再到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比拼。重大项目建设,犹如一个能力的考场,考验着党员干部发展经济的水平;重大项目建设,又如一张作风的答卷,检验着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盐阜大众报记者 范进 执笔
侧影
三张券,增添示范动能
扬州针对中小微企业推出的“三张券”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全市已发放创新券5800万元、技改券1.6亿元、服务券7000万元,撬动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券是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推出的普惠性抵用券,有效期为2年,面额分为1万元、5万元、10万元三种。凡是未享受过科技扶持政策的中小微企业,只要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方面开展研发创新,政府都将通过创新券给予扶持,大大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新动力。目前已累计发放3批创新券,惠及1115家企业。
“三张券”是扬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缩影。去年5月,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城市,扬州成功入选“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获此殊荣的城市全国仅有30家。
“3年示范期内,我市将获得中央财政扶持资金6.6亿元,将撬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数十亿元,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的‘扬州样板’。”扬州市财政局副局长罗庆寿说。
8月11日,扬州发出首张“先证后核”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人员用20分钟就完成材料审核、受理、发证等程序,向企业发放新版证书。围绕“简政放权”,扬州市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十二证合一”“九证联办”,实施企业名称网上办理及试点全程电子化登记,全市网上登记率已达95%以上。
在财税金融服务方面,扬州重点打造“e融扬州”品牌。实施服务企业融资“十百千万”行动,设立10亿元风险缓释基金,撬动贷款100亿元,服务1000家科技型和10000家小微企业;推进“绿扬金凤”人才引培计划,每年设立人才专项和天使基金各1亿元。
扬州市“双创示范”初显成效,新认定5家综合体和19家众创空间,新增面积51.2万平方米,落户博士以上人才267人,新增入驻企业1166家,众创空间入孵项目1191项、集聚创客3954人。
扬州日报记者 邹平
一道廊,彰显绿色理念
航拍瘦西湖。南通日报 许丛军 摄扬州有条“黄金大道”,每到秋冬时节,游人如织、别具风采,这里是江苏省旅游局发布的江苏九大最美银杏观赏地之一。
从瘦西湖畔出发,过万福大桥,一路前行,很快就到了引江路桥西口,江都水利枢纽就在眼前。走进江都水利枢纽,一条全长500米的银杏大道映入眼帘,108棵银杏树枝繁叶茂。江都水利枢纽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如今,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更是江苏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起点。
“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去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江淮生态大走廊写进报告,扬州倡议的江淮生态大走廊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
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扬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江苏省委最新要求的核心工程、龙头工程、战略工程,也是扬州服务服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需要。以保南水北调东线和淮河入江“清水通道”为重点,扬州将占市域面积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规划。先期启动100平方公里先导区,实施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建设、廖家沟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一批先导工程。
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原标题:1+13党报环省行|项目为王,“扬州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起飞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