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也能尽情赏春
记住这些话不怕惹上祸
初春正是外出春游赏花的好时节。然而,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来说,却是一年中最无法言说的痛:整日顶着通红的鼻头,不停打着喷嚏,擦着鼻涕,“赏春”变成了“伤春”!面对过敏性鼻炎,我们应该怎么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钱晓云表示,在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这些知识你应该了解。
对于过敏性鼻炎来说,过敏原显然是“罪魁祸首”,发现过敏原是治疗的首要环节,日常生活中您要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当症状比较明显时看周围的环境和物体,如果每次发作都与一固定物质和环境有关,可能它就是过敏原。如果出差到外地没有过敏症状而在本地却有,那么本地和外地的环境区别就可能是过敏原。如果上床准备睡觉时出现症状,那么过敏原可能与床上用品甚至床的材料有关。出现以上的情况,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可以做过敏原试验。一般多采用皮肤试验(划痕、皮内及接触法等)就可以对包括花粉、尘螨等很多种物质进行相关测试。
钱晓云介绍,目前常见的过敏原大致有:1、吸入性过敏原:如室内外尘埃、尘螨、真菌、动物皮毛、羽毛、棉花絮等,引起常年性发作;植物花粉引起多为季节性发作。2、食物性过敏原:如鱼虾、鸡蛋、牛奶、面粉、花生、大豆等。特别是某些药品,如磺胺类药物、奎宁、抗生素等均可致病。3、接触物:如化妆品、汽油、油漆、酒精等。4、其他:可能是某些细菌及其毒素、物理因素(如冷热变化,温度不调)、内分泌失调或体液酸碱平衡失调等病因均可致病。
钱晓云介绍,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可以用一些物理方法进行预防:
1、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具体方法分为两步:首先单独冲洗鼻前庭,冲洗完鼻前庭再冲洗鼻腔深层。切记不能从一个鼻孔冲洗到另一个鼻孔,或者直接冲洗到鼻腔深层,这样会将鼻前庭的脏东西直接冲洗到鼻腔深层,而鼻腔深层的结构十分复杂,很容易存积脏东西,这也是很多人感觉有鼻涕却怎么都擤不出来的原因。鼻腔冲洗非常安全,没有副作用,但缺点是见效慢。对于没有鼻甲肥大和鼻息肉的患者来说,经常进行鼻腔冲洗,效果很好,可以减少过敏性鼻炎发作的几率。
2、外用花粉阻隔剂。花粉阻隔剂相当于一个隐形口罩,出门前涂抹在鼻前庭,在鼻腔内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阻断过敏原从鼻腔进入而引发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涕等过敏症状。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副作用很小,但它只对轻度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有效,过敏反应严重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如果是花粉、毛絮等引起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通常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而对于那些螨虫引发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多采用鼻腔喷剂等外用药,以减少副作用。鼻用湿化剂可以帮助减轻鼻腔内稠厚的分泌物和痂皮,缓解不适症状。对于部分用药效果不好,鼻塞严重的患者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是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根治过敏性鼻炎,治疗的目的只是预防、缓解症状以及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时间。
近几年,新的脱敏治疗方法给螨虫过敏引起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带来了福音。这种方法可以根治过敏性鼻炎,主要包括皮下注射和舌下滴服两种手段,整个疗程长达2-3年。皮下注射一般1-2周一次,用药量较大,因此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而舌下滴服患者可以自行在家每天用药,更为方便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应用较多。据统计,舌下滴服治疗的有效率达60%-80%,对于单一型螨虫过敏的患者有效率则更高一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脱敏治疗对于哮喘急性发作期、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和孕妇来说忌用,同时对于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中间一旦停药超过一周就要从头开始疗程。
六个小建议
钱晓云副主任医师还向深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患者们提了几点日常生活中预防和治疗的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在春季外出佩戴口罩,回家后清洗鼻腔,平时多对鼻子五官进行轻柔按摩,都可以帮助预防或减轻鼻炎的症状。
第二,注意环境清洁卫生,家里的床单、被套、枕套、地毯、窗帘等要经常换洗,避免尘螨引起过敏。
第三,千万不要自行乱吃药,或用什么喷鼻子的东西。不可否认,用某些药物的确会使鼻子在一段时间内很舒服,但是很容易复发。因为鼻炎有很多种类型,不对症下药随便吃药很容易伤及肝脏,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恶性循环不仅会令鼻炎更加严重,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的疾病。所以,一旦出现过敏症状,请立即到专业医师那里就诊,按医嘱用药。
第四,注意饮食习惯。鼻炎一般伴随有咽喉炎,所以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抽烟、少饮酒。
第五,坚持适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避免感冒加重鼻炎,这些都是预防过敏性鼻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良好的心态是第一位。过敏性鼻炎患者很多,也很常见,无需太过于担心。有些广告写着鼻炎会造成鼻咽癌,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只要用良好的心态去对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都可以控制的很好。另外,治疗过敏性或慢性鼻炎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特别是脱敏治疗根治过敏性鼻炎,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王娟戚在兵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