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0后”小伙“不安分”辞去月薪近万元工作回乡养鹌鹑
在靖江,拥有一份月薪近万元的工作,一定“幸福感爆棚”。但斜桥镇红旗村“80后”小伙徐锴却“不安分”,偏要顶着全家人的反对,辞职下海创业。短短五年,他白手起家,如今年销售超200万元。他是如何做到的?今天,记者走进红旗村金华鹌鹑养殖场探访。
勤恳的“月光族”
今日,记者在养殖场的生产车间里找到了正在忙碌的徐锴。眼前的徐锴身着工作服,穿着筒靴,麻利地清扫着鸟粪,仔细地观察每一只鹌鹑的生长情况……在妻子陆增娟眼里,徐锴学历不高,却是个勤恳、肯吃苦的小伙。走出校门后,先后做过机修工、水电工等职业,因技术精湛,被我市孤山镇一家空调企业看中,拥有了月薪近万元的稳定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幸福的三口之家,这本是同龄人羡慕的安稳生活,但徐锴不安于现状。
“那时候,每天早出晚归,工资也不低,但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得买房买车,变成了要还各种贷款的月光族。”徐锴说,“可能我生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我想要改变。”对于辞去月薪近万元的工作,回乡自主创业,徐锴用“不安分”来解释创业缘由。他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政府鼓励创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工作,回到老家搞起鹌鹑养殖,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碗“昂贵”的粯子粥
万事开头难,创业更是如此。
由于从未接触过养殖业,2012年,刚辞职回家的徐锴来到斜桥镇一家小有名气的鹌鹑养殖户拜师学艺。说是拜师,其实就是去当“不领薪水的饲养员”。在这三个多月时间里,徐锴几乎揽下了养殖场的大半活计,从搅拌饲料、鹌鹑病害防治,到深夜值班喂养鹌鹑,他都一力承担,为的就是尽快熟悉鹌鹑养殖的窍门。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当时没学到家,后来补交了好大一笔‘学费’。”徐锴讲了个让他毕生难忘的故事。2013年初秋,他自繁自养的第一批2万羽鹌鹑开始产蛋,那时徐锴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车间捡蛋,特别兴奋。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天气突然转凉,并下起暴雨。徐锴估算着,养殖车间里的温度应该不会太高,顺手关掉了车间的换气风扇,端起碗,喝了一碗他最爱的粯子粥。“等我把粥喝完再去车间,一打开门一股热浪往身上涌,那一刻我就知道不好。再一看架子最上面两排的鹌鹑全都热死了,心都凉到脚后跟。”徐锴告诉记者,那一次一共死了近1000只鹌鹑,他拿着蛇皮袋收拾的时候心疼得直掉眼泪。那是近十年来他第一次痛哭,“起早贪黑那么久,好不容易产蛋,一眨眼全没了,那一次让我彻底明白创业的艰难。”徐锴说。
年销售超200万元
第一次养殖鹌鹑就“伤亡惨重”,这激发了徐锴迎难而上的斗志。接下来的半年,徐锴吃住都在养殖场,仔细观察鹌鹑的生长状态,常常在闷热的保温棚里一呆就是一整天。通过观察,他发现,随着鹌鹑羽毛不断长出,要适当调整保温棚温度。此外,鹌鹑也会像人一样感冒、咳嗽、拉肚子。因为掌握了鹌鹑生长规律,这次鹌鹑的成活率非常高。2013年下半年,徐锴养殖的鹌鹑开始产蛋,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他的鹌鹑养殖事业开始迈入正轨。
除了鹌鹑蛋能给养殖场带来利润外,鹌鹑粪便也是很好的肥料,晒干后可当商品卖。“目前,我的5万只鹌鹑年均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等行情再好一点,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徐锴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个愿望:带动村民一起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形成自产自销的“鹌鹑王国”,带领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