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转型新篇章 江苏探寻开发区发展新路径

17.08.2017  18:42

省委、省政府7月19日召开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开发区转型发展新路径。这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第一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开发区工作会议,意味着江苏的开发区由此重新出发,开启转型发展的新篇章。会后,本报记者深入大江南北多个开发区进行了深入调研,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凭江临海的江苏人,从不缺乏上下求索的智慧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毫无疑问,作为全国开发区建设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始于1984年的开发区建设,构成了江苏改革开放的重要篇章。在走过33年芳华之际,面对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江苏再一次率先审视开发区发展之路,探寻转型发展新路径。

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吹响了“一特三提升”的转型号角。所谓“一特”,就是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对此,我省百余家开发区  “怎么看、怎么办”?

进入新常态,“一特”之路必须走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开发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对我们形成的“两头挤压”在加剧;外资大规模进入和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时代基本结束;各类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越来越强……

打造特色创新集群,成为省委省政府对开发区的转型新期待。

    这样的选择源于对创新规律的遵循。事实证明,创新活动从来都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趋于集群,成簇地发生。像美国的互联网产业主要集中在硅谷,航天产业主要集中在休斯敦,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波士顿、旧金山等地区。

8月以来,泰州医药高新区喜事连连:2日,投资近5亿的华阜康生物科技(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项目在此落户;3日,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推动“互联网+医疗改革”;4日,世界领先制药公司阿斯利康三大支柱产品之一的“可定”落户生产,并开始供应欧洲市场;同日,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及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

专业化、特色化是我们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优势。”  泰州市委常委、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表示,他们可以给医药企业提供量体裁衣的专业化政策,让企业拎包入住的专业化平台,八成人员是医药相关专业的管理团队更容易和企业有共同语言。目前医药城内800多家企业,全部是医药类型,形成了生物、疫苗、保健品等6条完整产业链,创新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

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带领相关部门同志对打造特色创新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打造特色创新集群是区域竞争的大势所趋。“看看我们周边,从苏州的纳米和人工智能,到昆山的小核酸,从无锡的物联网,到武进的石墨烯,打造具有标杆性的产业高原和企业高峰,已经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优势的主攻点和突破口。

与此同时,土地单位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智能装备普及率“三率较低”的现实困境,更使周斌坚信,只有通过集聚高端企业、集约配置资源、集中打造特色集群创新发展,才能助推常州高新区转型出关,在新一轮发展中脱颖而出。“常州高新区目前有八大重点产业,未来我们想要形成‘1个特色主导产业+2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新格局。”

打好特色牌,产业定位成关键

梳理提炼适合本土发展的特色产业,对不少开发区而言,乃是当务之急。  “经过连续几年的创新发展,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到了转型升级、突破提高的关键时刻了。”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羌强告诉记者,开发区之前确定为“3+3”产业布局,其中制造业确定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医药健康;服务业载体有综保区、能达商务区、科技创意园。最近,他们对产业定位、产业类型进行梳理,对新形势下特色创新园区建设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羌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确定产业细分领域,在“专、特、精”上下功夫,同时突出打造大数据产业。目前,已经委托权威机构编制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在综合保税区规划了专门的产业园,正在向省申报国际数据产业园,计划引进20家左右企业。未来想以这些数据中心为载体,后延发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服务,包括AR,打造开发区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产业。

打造创新引领型特色产业集群,对吸纳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走进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一行字赫然入目。口气牛,是因为底气足,入驻园区不到6年,信达交出了丰硕的“成绩单”——建成中国首个符合美国FDA  GMP标准的生物药生产线;将5种创新产品的海外市场以33亿美元转让给美国医药巨头礼来制药,不仅创下了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金额最大的国际合作,更第一次让中国发明的原创药卖出了国际价。

在信达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心中,除了园区亲商安商的氛围和政府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之外,他最看重的一点是,苏州毗邻上海,招才方便,又比上海宜居,有利于人才集聚。“信达这几年的发展快得超乎我想象,从起初仅有一间办公室的小公司,发展成为目前拥有9万多平方米的生物创新药基地,团队也从几个人发展到450多人,其中10%是海归,‘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就有4位。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告诉记者,通过制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启动“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招生”、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业务等方式,苏州工业园区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人数累计已达143人,其中创业类更以57人的数量占全国近7%。

产业扬弃,  制度障碍待克服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各开发区对发展特色创新集群普遍持肯定、期待的态度,但是具体到本地应该聚焦几大特色产业,以及对已经形成的多元产业如何处置上,观点的碰撞颇多。

在7月30日举行的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航天相关武器出现在媒体镜头前,这些重大型号武器上就“穿戴”了常州“中简科技”提供的碳纤维材料。从中石化采购成本较低的原料,经过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线,可以“点石成金”变成数千元一吨的碳纤维新材料。目前该企业是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唯一的国产ZT7系列碳纤维合格供应商。

正是看中“中简科技”在碳纤维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作用,再加上一系列相关企业已在此布局,常州高新区拟将其延伸发展成为本地区的主导特色产业。对此,全区上下基本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原有的八大产业如何取舍扬弃,则尚未形成统一认知。

有人认为,与定位不符的产业,应逐渐引导其淘汰出局;而有人则提出,可以在坚持主导特色产业的同时,将原有的航空制造、文创产业、智能电网等产业进行分散编织,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持型力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型力量、产业下游的承接型力量融入产业集群发展之中。到底哪种路径更适合?有待实践作答。

此外,打造特色创新集群,还存在某些制度障碍。对此,南通经开区经发局副局长周爱群建议:调整优化对开发区的外资考核,要坚持内外资并重,在继续招引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外资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优质内资项目的招引,为好的内资项目创造更加宽松的要素环境和政策环境;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技术的质量,开发区要加快建设孵化器,为“双创”项目入驻提供发展载体;对科技创新项目逐步减少直接扶持,可以更多采取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方式,既减少投入,获得收益,增加部分滚动还可以支持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