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苗家刺绣女
龙虎网讯 在贵州省台江县城,一个名叫张艳梅的苗家女,自幼因病导致双腿残疾,只能靠双拐支撑行走,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拄着双拐,带领着当地一批苗族刺绣能手,通过刺绣走上了小康路。
参与其中的苗族画工、刺绣能手等每月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不等,张艳梅的刺绣厂每年也获得十万到百万不等的收益。这位身残志坚、带领大伙致富的刺绣能手,成了当地一个流传甚广的创业典范。
在张艳梅客厅的墙上,整齐有序地挂着苗族盛装的刺绣成品,工作台上堆放着十来件苗族特色刺绣半成品。在附近苗家妇女的心中,张艳梅既是带头人,又是刺绣技术的指导者和传播者。而这位苗族刺绣技艺带头人和传播者,在她三岁时,命运就发生了转折。
张艳梅三岁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这不仅让她失去了对青春美梦的憧憬,也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病症,此后只能拄着双拐行走。
在患病前,调皮可爱的张艳梅因为皮肤稍黑,被左邻右舍形容为“四处乱飞的黑蝴蝶”。而正是这只“黑蝴蝶”在经历了低沉之后,不断拼搏奋斗,最后演绎了一出蜕变成创业凤凰的奇迹故事。
身残志坚奋斗不息
患病后的张艳梅在拄着双拐求学的同时也跟着母亲学习苗族刺绣技术。高中毕业后,开始跟随母亲前往北京、浙江等地学习刺绣,并开始接触刺绣市场。
“我刚刚高中毕业时,就接到了人生中第一桩刺绣订单。”张艳梅说,当时为了快速提升刺绣品加工成品的技术和设计,她一边接订单,一边加强学习刺绣技术。1998年,她就独自一人到北京学习,北京的红桥、木樨园布料市场、国贸街等地都留下了她驻足的身影。
把时尚元素融入到苗绣成品的设计加工等环节给张艳梅的苗族刺绣生产工艺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经过十多年的虚心学习、苦心经营,张艳梅不仅在刺绣技艺和苗族历史文化传承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也在事业上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1999年,张艳梅承接了浙江义乌商品城时尚刺绣“苗族包”的生产工作,2002年承担上海盈稼坊绣品的前期加工,2010年又接下了台湾原居民山河文化公司产品的固定加工工作。源源不断的订单,让张艳梅的信心愈加坚定。
带领大家通过刺绣致富
“一块秀气的茶杯垫制作需要三到五天,若是做大一点的风景刺绣至少都需要八个月。很多外地人来到贵州旅游,都很喜欢刺绣的工艺品,我们家也接受订做,但是一般都需要七个月,如果是想做一套苗家姑娘出嫁时的嫁衣那就得等上一两年。”张艳梅对记者说,这正是苗族刺绣品的精髓所在,苗族刺绣品除了本身被赋予的苗家美丽传说和历史文化外,更是一项独一无二的纯手工刺绣艺术。
这项艺术也给张艳梅带来了希望,让她能够带领当地一群苗族刺绣能手创业致富。
2007年,张艳梅注册资金10万元将个体经营户转型为独资企业,并组织带动了一批具有丰富刺绣经验的妇女、残疾人从事刺绣生产。
“生产一个苗族包的绣品,一般能卖到1500到2000元,一件牯藏衣则要达到18000元左右。”张艳梅指着一件苗族特有的牯藏衣说,2013年,她的纯收入就达26万余元。
张艳梅带领的刺绣产业链上,有的画工虽然不是全职,但每个月最高能挣4000多元,一般的刺绣能手每个月收入也都在3000多元到4000元不等,旺季时收入更多。
冲出一片刺绣天地
如今,已经有了18年奋斗创业历史的张艳梅已经将具有其特色标识的苗族刺绣产品远销至美国、日本、法国等地。
“我们家的刺绣很出名的,有一次是在美国做苗绣展,但是展厅上是不能买卖的,我们回到贵州,有个外国人拿着一张照片,千里迢迢地从美国跑过来找到我,就是为了能买到那件苗绣盛装。”张艳梅自豪地说。
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张艳梅的坚持,而这种坚持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荣誉。
2008年6月,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她应邀参加了“北京民间艺术走进大学”活动。2009年应邀参加上海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博览会。
2011年3月,在北京“感动苗情蝶影共生——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能数字化保护成果展”中,拄拐行走的她用双手挥动针线的苗绣技艺现场展示赢得了全场观众的赞誉。
2012年中国凯里首届刺绣、银饰博览会上设计的作品《外婆的背儿带》获银奖,金色牯藏衣《葫芦上的家园》获优秀奖。
张艳梅很喜欢培根说的“身体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种遭人轻蔑的自卑,但这种自卑也可以是一种奋勇向上的激励”。
或许,正因为这种激励,张艳梅的创业故事才会如此精彩。
或许也只有这种精彩,才能体现出一个身残志坚,且一直坚守着中国创业梦的草根符号。
来源: 央视网 编辑:李袆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