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理念 开启新征程

17.10.2017  04:05



——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动能加速成长,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民生福祉有效落实,谱写了又好又快、率先发展、跨越前行的精彩篇章。

一、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3-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分别快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增速2.5个、1个百分点。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503.02亿元,比2012年增加3301.45亿元,平均每年新增加825.36亿元,接近1998年全年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1.35%提升为1.41%;占全省比重从2012年的13.32%提升为13.80%。在全国大中城市、副省级城市、长三角城市、省内城市分别排在第11位、第6位、第4位、第2位,与2012年相比,位次均前移1位。主要指标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达3050.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分别达到5533.56亿元和5088.20亿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继2015年突破亿人次之后,2016年达到1.12亿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继2011年突破万美元之后,2016年达到19160美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 、发展质量效益提升。从财政收入看, 在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依然实现较快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733.0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142.60亿元,年均增长1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0.2%,提升为2016年的10.9%。 从企业效益看, 在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67.15亿元,其中利润总额941.81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1.4倍和1.6倍。 从投入产出看,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面积由2012年的142.26亩/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109.97亩/亿元。投资效率逐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65.0%下降为2016年的52.7%。

3 、城市地位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是我市国际影响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城市首位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位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新台阶,首次迈入国内“万亿俱乐部”城市行列,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水平分别接近于世界上排名第54位和第39位的国家水平。在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东部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唯一的特大城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全球城市交通领袖奖”、中国旅游大会“年度智慧旅游城市”大奖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成功举办2013年亚青会、2014年青奥会、2015年南京首届国际马拉松赛、2016年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被国际轮滑联合会授予首个“世界轮滑之都”称号。南京城市旅游影响力居全国第六位。

二、致力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1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2.6:44.0:53.4调整至2016年的2.4:39.2:58.4,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2个、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0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25个百分点。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从工业看, 培育壮大了通讯电子、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28.3%上升到2016年的33.3%。传统重化工业增势放缓,石化和钢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22.8%下降为2016年的17.9%。 从服务业看,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在工业面临需求不足、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撑力,2013-2016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均在65%以上。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持续提升,由2012年的18.8%、8.7%、4.5%、3.7%分别提高到2016年的20.2%、12.2%、5.5%、5.7%。金融城二期、长江航运物流服务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2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内需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最终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8.5%提升至2016年的57.0%,年均提高2.13个百分点。品质消费类商品日渐走俏,汽车类消费占全市限上零售额比重达16.1%,成为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器。2012-2016年,与网络经济息息相关的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22.2%和26.4%,占比分别提升0.8个和1.8个百分点;与市民医疗保健、文化素养相关的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7.2%,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与市民居住条件升级改善相关的建筑装潢类、家具类和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26.1%、13.3%和10.9%。

3 、投资结构转型加快,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服务业投资增速加快、占比提升 。2012-2016年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3.4%,快于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7.0%,较2012年提升19.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下降,五大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29.6%下降到2016年的18.5%。 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211公里,比2012年增加182.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14公里,增加107.32公里;城市公共汽车运营线路网长度达10244.5公里,较2012年增加5869.5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为231.80公里,较2012年增加146.8公里。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千兆光网城乡全覆盖,光缆纤芯里程达212万公里,免费WiFi基本覆盖交通枢纽、医疗机构、旅游景区、体育文化场馆等主要公共区域。2014年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开通南京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三、聚力创新驱动,动能转换迈出新步伐

1 、创新实力显著提升。 推进落实“省科技创新40条”“市科技创新36条”政策,软件、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现代通信等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壮大。201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5%,比2012年提高0.13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12年的16409件增长到31556件,年均增长17.8%;授权发明专利量由2012年的4437件增长到8697件,年均增长18.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比为39.9%,较2012年提升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15%,较2012年提升0.1个百分点。全球(南京)研发峰会、国际技术转移大会效应进一步放大,累计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研发机构达113家。2016年末全市共有众创空间169家,孵化企业逾3500家。

2 、新技术新产业加速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2012-2016年年均增长5.9%,高于同期规模工业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为23.5%,较2012年提升2.2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成长。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型显示、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均已达千亿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城市第四、全省第一,新型显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轨道交通产业综合排名国内第一,新能源纯电动客车生产从无到有,产销量名列全国第二,智能电网企业在部分领域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位置,产品市场份额超过50%。科技服务类行业增速加快,成为新增长点。2016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类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1%,增速较2015年、2014年和2013年分别提升9个、6.2个、6.4个百分点。

3 、新业态蓬勃发展。 “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网络消费、休闲旅游等新业态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注册在我市的自营和第三方平台网上零售交易额达771.85亿元,比上年增长67.5%,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6.6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218.04亿元,是2013年的5.4倍,年均增长75.6%;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1800万人次。快递服务业务量达到4.72亿件,是2012年的2倍,年均增长19.2%。共享单车注册用户已超过100万人。

四、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 、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822.2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95%,低于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速0.8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81%,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550余项,关停改造小锅炉1247台,淘汰炼铁产能210万吨、炼钢250万吨,焦炭58万吨、水泥231万吨、印染2180万米,玻璃207万重量箱、累计节约标煤近30万吨。

2 、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自2011年开始,全市连续三年实施“三高两低”和化工生产企业整治行动,累计完成609家企业的整治。截止2015年,全市共整治关停246家化工生产企业,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全面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目标。2016年全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54.5%,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83.3%。

3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生态为先,水环境、大气环境、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进城市黑臭河到整治, 43条城市黑臭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完成排水达标区创建230个。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完成125项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程,2016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8.2%,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242天,达标率为66.1%,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分别比2012年下降16.7%、45.5%、13.7%。基本完成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关闭搬迁。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4.75%、29.86%,比2012年分别提升0.73个、3.25个百分点。

五、注重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同共进

1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0%,比2012年提高1.7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44个百分点。 城镇就业比重上升 。2016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205.19万人,是2012年的1.4倍;占全市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为41.6%,高于2012年10.8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2年的2.69%下降至2016年的1.88%。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46:1缩小为2016年的2.36:1。

2 、城市功能布局日趋协调。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工作,推进主城区域工业生产企业搬迁工作,基本完成主城区域工业生产企业“退城入园”工作。主城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高地和我市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的核心地位得到凸显,截止2016年,玄武、秦淮、建邺、鼓楼、雨花台区五个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5.7%,比2012年提高6.2个百分点;郊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坚持完善城镇功能与建设美丽乡村双轮驱动。

3 、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 围绕“共建、共享、同城化”理念,加大合作力度,一体化建设合作取得新成就。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京沪高铁、宁杭高铁、宁安城际相继开通,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完成,形成沪宁杭“一小时圈”;127省道宁滁快速通道、353省道扬滁公路等交通干线项目建成;芜申线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基本形成以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南站和南京站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客运主枢纽格局。 产业合作领域, 为都市圈各市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滁州建成3000余亩供宁蔬菜保供基地。 公共服务共享领域, 宁镇扬基础设施、通信、公共服务等领域同城化加快推进,都市圈公交IC卡“一卡通”发行总量持续增长。汽车客运实现都市圈主要城市联网售票,南京至镇江、南京至句容城际班车公交化改造完成。

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1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落实促进创业就业26条,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全市年末私营企业注册登记户数从2012年的15.79万户增加至2016年的47.29万户,年均增长31.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9.9%提升到2016年的4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从2012年的29.3%提升至2016年的30.9%。2016年全市民营经济销售额(营业额)比上年增长14.9%,增速快于全市增速4.2个百分点,比重达73.2%。

2 、货物贸易结构优化。 一般贸易占全市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60.8%,上升到2016年的66.7%;机电产品出口占据半壁江山(2016年达到5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24.7%;比2012年提升1.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超过30%(2016年达到31.7%),成为外贸发展的生力军。共培育46个省级和26个市级出口知名品牌。跨境电子商务初步形成了“两园一中心”布局。

3 、外资规模和质量提升。 2013-2016年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41.38亿美元,年均35.35亿美元,占全省份额由11.5%提升至14.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65.6%,其中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和占服务业比重自2009年以来处于历史最低位。全市新增外商投资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结算和物流中心、研发机构逾80个。 走出去 步伐加快。 境外并购快速发展,苏宁云商通过收购日本的Laox;三胞集团成功收购英国老牌百货公司HouseofFraser,携手千百度收购英国百年玩具店Hamleys,有效推动企业全球品牌战略。对外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140.71亿美元,年均增长17.4%;累计完成营业额120.70亿美元,年均增长34.4%。 加快融入 一带一路 战略。 支持企业参与“一带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仅2015年,与“一带一路”26个国家签订承包工程项目达101个,新签合同额14.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6亿美元。

七、共享发展成果,民生幸福不断提升

1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2012-2016年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2.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增长13.1%、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3.5%、环境保护支出年均增长33.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年均增长8.7%、农林水事务支出年均增长6.5%、交通运输支出年均增长15.3%。全面实行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50平方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6.0%。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每万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0.29张、30.56人和38.81人。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提档升级,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保持100%。

2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收入分配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期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五万元”大关,由2012年的36322元提高到2016年的49997元,增加13675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跨越“两万元”大关,由2012年的14786元,提高到2016年的21156元,增加6370元,年均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同步。

3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转变,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食品比重分别为25.7%和30.1%,比2012年分别降低9.1个和6.7个百分点。生活品质逐步提升,年末全市私人汽车由2012年的96.36万辆提高到2016年的140.90万辆,年均增长10%。

4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6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为1480.31万人,比2012年增加184.31万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率先将公租房货币化保障对象扩大到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市民。从2015年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31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345元;2016年1月1日起,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1630元/月上调至1770元/月;2016年7月起,城乡低保标准和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750元和345元;2016年全市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850元。对全市建档立卡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下的3.94万户低收入农户实施精准扶贫。

总体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南京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落实省党代会“两聚一高”主题和省委对南京提出的“两高两强”要求,紧扣市委“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奋斗目标,砥砺奋进,开拓创新,谱写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拟稿人:杜凌飞










扬州市第三产业企业突破8万户
  1-9月份,扬州市新登记第三产业企业12968户,同比增长14.工商行政管理局
前三季度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逐季趋好
据对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南京市统计局
前三季度我市重点企业研发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据对我市重点企业研发投入监测相关统计数据情况显示,南京市统计局
前三季度海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89.5亿元
  前三季度海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89.商务厅
1-9月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提升,南京市统计局
2017年前三季度南京市利用外资稳步前行
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实际使用外资27.65亿美元,同比增长18.南京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