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小学生跪拜父母引质疑 有孩子回家天天跪
“没想到,让孩子向父母行跪拜礼,竟在全国引起这么大反响。”9月12日,南通港闸区北城小学副校长范崚瑱告诉记者,10日,学校举行“点亮成长中的每个日子”大型入学仪式,一年级532名新生向家长下跪行“感恩礼”,连《人民日报》都报道了。
范崚瑱所说的“人民日报”,其实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9月11日21点49分发的微博——“【小学生入学仪式,向父母下跪行礼】10日,江苏南通一所小学举行入学仪式。532名新入学的小学生,穿仿古装束,和家长一起参加‘感恩礼’、‘拜师礼’和‘开笔礼’等独具特色的入学礼。新生跪在蒲垫上行礼,与父母拥抱。你怎么看?”并配多幅跪拜图。
有3885万粉丝的人民日报官微这一问,立刻引爆网友参与热情。到昨天下午,该微博转发2200多次、评论2600多条、点赞3700多个。拥有1670万粉丝的财经网官微不甘落后,也就此展开讨论,昨天下午收到评论近600条、点赞300多个。而百度上该事件的搜索结果更多达68万条。
“10号活动现场十分感人,有的家长专程从台湾、广州飞回来参加。”身为全国百佳教师和此次活动策划者范崚瑱说,仪式中,很多家长和孩子久久拥抱,相互感动、同时流泪。这几天,校内外反馈声音都是正面肯定的,不像网上那么喧哗。
的确,网上点赞者和批评者俱多。记者昨天下午浏览3家官微中1000多条讨论帖发现,八成网友反对“下跪”,称之为“秀”“糟粕”“道德绑架”“教育倒退”等,并对少数“歌跪派”穷追猛打,使其失声。网友“花开枫和雨”观点就颇有代表性:“现代社会提倡同孩子平等对话,居然还有人认为跪着就能尊重父母、感恩父母,不仅可笑,而且公开制造人格尊卑,是文明的倒退。”甚至有人呼吁“校长下课”。
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微博上就“跪拜”事“拍砖”,记者便电话采访。他对组织学生给父母集体“洗脚”“下跪”等行为十分反感,认为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公民教育,提倡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思想独立,去尊卑化。”熊丙奇说,要让孩子知道,他同父母、老师、同学、农民、环卫工、残疾人甚至乞丐,人格都是平等的,不歧视任何一个诸如相貌、成绩、职业、财富“不如自己的人”,也不要因一己之私趋炎附势。懂得要尊重每个人的劳动价值, 包括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珍惜父母给的零花钱、做的饭菜等。同样,父母、老师也要尊重孩子人格,平等对待包括孩子在内的任何人。
“我听得多了,说通过‘下跪’之类的特殊仪式,可传承复兴传统文化和道德,这是‘文化假设’。”他笑着说,孩子跪父母,其实还是过去“天地君亲师”传统等级制度的延续。既然感恩父母要下跪,那么,都说“老师像妈妈”,要不要跪老师?如果从小就强化孩子“跪”的意识、惟有“跪”才能表达感恩,就会让原本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感和行为庸俗化、程式化和表演化,诱导和助长孩子依附性人格的形成。
学校公开提倡“跪文化”,是对公民教育的挑战,极不利于亲子、师生关系的平等构建。如会产生“家长依赖”“教师中心”等盲从、专制的教化方式,从长远看,更不利于孩子公民精神的培养和发育。
熊丙奇说,不要轻信“一跪泪满面”的“感恩奇效”。不是发自孩子内心的、而是集体组织的下跪,至多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浅表层“瞬间感动”,甚至可能给孩子心理造成无法解开的“疙瘩”和恐慌。“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下双膝下跪,事前是否征求过孩子意愿、做过情境演练和心理评估?毕竟七八岁孩子心理十分脆弱。否则,就是教育者带头不尊重孩子的‘特权行为’。”
自立自强,比跪拜感恩更重要。如果刚跪过父母,放学还让父母背、吃饭还让父母喂,就是感恩教育的失败。熊丙奇说,考察过世界很多国家教育,从没听说要孩子下跪来体验感恩。孩子再小也有人格尊严,齐跪公共场所有害无益。“教育使人站起来,不能使人跪下去。”他大声疾呼。
记者将熊丙奇的担忧转告北城小学一(1)班和一(4)班两位家长,她俩认为,“专家多虑了,跪父母天经地义,仪式本身也有价值,不能上纲上线,把跪拜看成‘反教育’的大逆不道。一次下跪,哪能给孩子人格带来损害?反而能增加亲子感情,强化孩子感恩记忆。希望学校跪拜仪式每年搞一次。”但她俩都拒绝了记者对孩子的采访。
“孩子那天跪过后,觉得好玩,现在回家天天跪,不仅跪父母,还跪爷爷奶奶,我该怎么办?”一(8)班一位孩子母亲在电话中问记者。(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