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丁香》演绎英烈往事:生命,为信仰而绚丽绽放
纪念建党95周年·雨花精神的艺术呈现
6月14日晚,由南京市越剧团主演的大型现代越剧《丁香》晋京演出。当天,中国评剧大剧院里座无虚席。
熟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条著名的“丁香小路”。每到春天,路两边的丁香花竞相绽放,十分美丽。然而这条小路背后,却是一段泣血的悲壮往事。
走进肃穆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这里展陈的烈士当中,有16位女性烈士,白丁香就是其中一位。1932年,年仅22岁的丁香被捕入狱,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决于雨花台。当时,白丁香与丈夫乐于泓刚刚结婚5个月,腹中还有三个月的身孕。丁香与阿乐这一对革命情侣,从此生死相别。五年前,这段唯美而悲壮的故事被南京市越剧团搬上舞台。
越剧《丁香》一开场,老年阿乐来到雨花台的丁香树下,悼念丁香,把观众的视线拉回到那个烽火岁月。舞台上,呈现的是丁香人生中最后一天的故事。狱中,她追忆着与爱人阿乐的伉俪情深,坦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诱惑威胁,最终在对家人和孩子的依依不舍中毅然赴死。
“《丁香》的故事完全真实,真实的故事才最打动人。”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告诉记者,在创作中他们特别强调对人性的真实刻画。“雨花台牺牲的烈士,大部分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追求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不乏浪漫情怀。”比如丁香和阿乐平时琴瑟相合,一位爱弹琴,一位爱拉二胡,原本对家庭、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丁香牺牲后的第二天,阿乐不顾生命危险来到雨花台,用二胡拉了一夜《随想曲》送别丁香,观众无不垂泪。此情此景,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英烈们既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精神,但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爱情是甜蜜的,但是革命之路却荆棘丛生。对丁香来说,是选择出卖组织、与爱人相聚,还是选择鲜血、枪声、监狱、刑场?——人性与信仰,发生了碰撞。
丁香的饰演者是南京市越剧团的“85后”年轻演员章琪。她说,刚开始对丁香这个角色还没有真正深刻去体会,只是努力背台词、记动作。“这两年,当我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开始真正能融入丁香,体会到她并不是脸谱化的英雄,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章琪说起剧中的一幕:走上刑场前,丁香无限依恋地对腹中的孩子说:“孩子,妈妈有一万个理由活着,只有一个理由要去选择死。而这个理由比那一万个理由更重。妈妈真该为你活下去,看着你出生,看着你长大,看着你欢笑,看着你撒娇……”章琪说,每次在舞台上演到这一幕时,自己的泪水都会夺眶而出,因为这就是打心眼里汩汩流出的感情,也是最真实的人性。
最后一幕,丁香牺牲时,舞台背景中高大的南京城墙突然裂开,十二位少女与丁香一起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她们迎接着丁香,走入漫天风雪之中,走向凤凰涅槃。这是《丁香》一剧导演翁国生的特别设计。他告诉记者,“这一幕象征着丁香精神永不死,她并没有走向死亡,而是与千千万万革命同仁一起,走向新中国的光明!”
现实中,丁香一直活在阿乐的心里。在丁香牺牲后,乐于泓18年没有结婚。偶然一次,他见到了眉眼酷似丁香的女孩时钟曼,最终结为伴侣。如今时钟曼也已是耄耋之年,一部越剧《丁香》又勾起了老人的回忆,“这么多年来,阿乐始终没有忘记丁香。为了纪念丁香,我们大女儿的名字就叫做乐丁香。平时家里常放着雨花石和丁香花。每年丁香牺牲的那一天,我都会为他备好酒,阿乐就独自拉着胡琴怀念丁香。”在丁香牺牲50周年的时候,时钟曼陪着阿乐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在丁香当年就义的地方,种下了一棵丁香树。上世纪90年代,阿乐去世后,时钟曼将阿乐的骨灰带到南京雨花台,埋在了这棵丁香树下。
越剧《丁香》一经上演,就获得了各方好评,在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上,《丁香》一举摘得优秀剧目奖。5年来,这部剧在全国巡演了160多场。
“越剧《丁香》着实让我体味到了久违的感动。”一部《丁香》,让南京理工大学教师周彩霞连续写下8篇观后感。她说,“当下,我们太容易茫然、悲观失落,有太多的抱怨,前辈们对信念的坚守当让诸多功利的当代人羞愧得无地自容。扪心自问,我们有这样坚定、无私的信念么?我能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做到怎样的程度?对民族大义的秉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道德底线的坚持,应该是不分时代的!”
本报记者 顾星欣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