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社会资源 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目录将减60%许可

21.07.2015  12:36
      日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开幕式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7%。下一步,国防科工局将继续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军工开放、加强军民资源共享,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较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首次评选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先锋奖”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奖”结果也在开幕式上揭晓,“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荣获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奖。
  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在论坛开幕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多措并举,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军工行业实现了从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迅速。二是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不断加深,民参军的范围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格局进一步显现。三是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扎实推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四是优质产能和高端装备稳步“走出去”,核能、航天、航空、船舶对外合作不断拓展。五是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防科工局发布实施了2015年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启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军用技术推广专项计划,发布首批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地方政府和军工集团公司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展望未来,许达哲说,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必须坚持寓军于民的正确方向,根植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由军民结合加快推进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二是扩大军工开放。发布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目录,放宽准入限制,合理界定并逐步缩小许可管理范围,充分利用优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军品研制生产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三是加强资源共享。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介目录》、《军工关键设备设施开放共享目录》,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推进军民融合集成电路制造工程。四是促进产业发展。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结合产业,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种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大安全、大防务”产业。五是推动军地合作。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重点抓好与军工大省、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强的地区、对国防科技工业重视的省份的战略合作,形成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必须真抓实干。”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徐占斌透露,在扩大军工开放方面,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目录将在原有基础上减少60%以上的许可,以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同时还要加快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水平,大力推进资本层面的民参军,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加强资源共享方面,国防科工局将开展民用技术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民用技术,其中重点是标准体系的相互转化。徐占斌说,“目前国家标准有26000余项,军用标准16000余项,需要继续加强统一融合。
  “华龙一号”获技术创新奖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首次评选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先锋奖”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奖”结果也在开幕式上揭晓。
  获产业先锋大奖的10项成果分别为,卫星运营服务及卫星综合应用平台、航天粉煤加压气化装置、基于密码安全算法的防伪税控系统、新舟60系列飞机、集成内嵌式TFT-LCD产品、“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液化天然气系列船、民爆器材及爆破一体化工程平台、长安逸动CS35发动机平台、牧羊人-2000型空管自动化系统。
  获技术创新大奖的10项成果分别为,中国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华龙一号”、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高分二号对地观测卫星、3000马力大功率液力变速器、AC312直升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魂芯一号”高性能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核心基础芯片自主可控FPGA、科学试验用离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