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社区矫正工作重帮扶搭平台

16.06.2016  10:43

    地处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郊的农耕主题文化农家乐——马澜山休闲农庄,每逢周末门庭若市,前来休闲娱乐、采摘草莓的市民群众络绎不绝。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营农家乐的彭某曾是仁怀坛厂镇社区矫正人员,2012年因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如今,彭某经营农家乐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解决了10余个就业岗位,他还坚持每月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并送去生活所需。

  接受社区矫正之初,彭某整日闷在家中,不愿与人交流,也不出门工作,消极又自卑。为帮助彭某,仁怀坛厂司法所从思想帮教、扶贫解困、引导就业三个方面着手对他进行帮扶,在掌握了彭某的情况后,为他“私人定制”了矫正方案,指导他利用自家肥沃的土地资源、距离仁怀市不到10公里的地理优越条件开发草莓种植采摘园。

  “从社矫人员到新时代的创业型农民,真要感谢司法所从事社矫工作的同志当初帮我制定的创业计划。”彭某说,是司法所工作人员让他懂得,曾经做过的错事是无法改变的,但自己是可以改变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提高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始终是贵州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难点内容。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贵州省司法厅致力于通过整合各界帮矫力量,为每一名在矫人员“私人定制”矫正计划,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为社区社矫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吴某曾是遵义兴隆司法所的一名社区矫正人员,2011年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而今,吴某有了另一个身份——遵义市湄潭县第一家挂牌“阳光工程”的企业负责人,一个年生产总值超千万元、帮助过70余名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戒人员就业的私人企业的老总。

  2011年,吴某到兴隆社区报到接受矫正,当他得知在矫期间不得离开住所地后,因无法赚钱养家一度对矫正工作人员大吵大嚷,宣泄不满情绪。工作人员以友善、尊重、真诚的态度向他讲解政策,随后深入其家中走访。当得知吴某具备木材加工手艺和木材加工生产经验后,司法所工作人员动员他开一家木材加工厂,并多方为他“牵线搭桥”,从拉投资、选厂址到产品销售,矫正工作人员全程跟踪帮扶,3个月后,他的木材加工厂建成开工,生意也迅速火起来。为了感谢司法所的帮扶,2012年,吴某主动提出让更多在矫人员到他的木材厂工作。

  “一名社区矫正对象能有今天,多亏司法所同志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关心我、鼓励我、帮助我。”采访中,吴某告诉记者,他的成功源于社会对他的不抛弃、不放弃,所以他希望能帮助更多在矫人员回归社会。

  为切实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学技、就业问题,贵州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积极筹建就业教育基地,组织成立社区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就业服务培训班,为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25岁的凯里籍社区矫正人员胡某假释出狱后,由于缺乏一技之长,个人生活异常窘困。为帮助胡某重新融入社会,黔东南州司法局社矫工作人员指导他到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基地学习焊接技术,提升就业能力。胡某说,培训让他拥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帮助他树立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矫正一名社矫人员,挽救一个家庭,为社会增添一份正能量。据贵州司法厅社矫工作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建立就业基地47个、教育基地36个、社区服务基地145个,建立管理教育服务中心41个。黔东南州司法局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教育基地,实施“融入工程”;全省首个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服务示范性基地在遵义市义工联合会挂牌成立。

  据了解,2015年7月,省司法厅联合财政厅、综治办、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出台《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实施方案》后,贵州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为社矫人员“私人定制”矫正计划1万余份,指导创业就业1657人次。

  贵州省司法厅厅长吴跃说:“社区矫正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是高墙之外的服刑人员,他们能否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份份‘私人定制’矫正计划,一个个学习劳动和就业创业平台,为帮助社矫人员华丽转身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