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高效农业让荒山变“绿色银行”
图为修文县“果畜一体循环发展”的山地高效种养殖业。杨云摄
图为在修文猕猴桃园区游览的游客捧着猕猴桃“爱不释手”。杨云摄
中新网贵阳9月27日电题:贵州山地高效农业让荒山变“绿色银行”
作者杨云
秋收时节,贵州省修文县谷堡乡猕猴桃园区内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园区种植企业及果农们正热火朝天实施猕猴桃采摘,享受这丰收的喜悦。
“既保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近年来,修文县将猕猴桃种植作为生态产业大力发展,让近20万亩荒山、瘦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我脚下的这一片地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土,三年前才开垦栽种上猕猴桃。”果农黄老三一边摘果一边说,“在修文种植猕猴桃,政府有一系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农民只管按照订购企业的标准实施生产,根本不用担心销售。大伙都说这不是种猕猴桃,而是种‘黄金果’。”
记者在修文走访了解到,当地不少村民将这样的荒地、瘦土租赁给种植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再通过到地里打工,每个劳动力一个工作日可以领到100元钱左右的工钱。每年除了承包费用,每个劳动力还可以拿到两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比以前自己做农活收入翻了好几番。
过去,贵州省这样的荒地由于海拔、降水等原因,农民大都用来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一向都是广种薄收,脱贫致富很是困难。但是,贵州的酸性土壤和凉爽山地气候,却非常适宜种植山地经济作物。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三农”政策,地方各级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并支持农民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成效明显。
像修文县这样通过引进公司、培育种植大户、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双富工程”等,发动各方力量将大量的荒地、瘦土逐步改种成了特色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地方在贵州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贵州类似修文这样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县不在少数:长顺探索石漠化山区高钙苹果种植、湄潭探究生态无污染绿茶种植、施秉开展太子参等中药材种植、印江依托山区气候生产香菇和黑木耳食用菌、独山三都榕江利用科技大棚栽种绿色蔬菜、威宁高寒山区规模化种植马铃薯等等都取得明显成效。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农本资讯首席专家贾枭认为,“荒山变成‘金山’,瘦土变成‘肥地’,才能吸引更多外出农民留在家中守‘乡愁’。”
“修文就是看准了猕猴桃产业对‘三农’所能释放的巨大绿色红利,按照‘安全、优质、绿色、生态、有机’的要求,立足山地资源、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全国猕猴桃精品示范区,塑造全国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样板。”修文县委书记蒋志伦告诉中新网记者。
贵州省政府副省长刘远坤在2015年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上曾指出,贵州是典型的山区省份,耕地破碎,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贵州农业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坚持从自然条件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贵州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并将其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过去,山地是制约贵州发展的现实环境,如今,山地正在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特色。近年来,贵州立足山地的立体气候优势、特色优势产业,集聚要素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山地生态高值农业。
2013年5月,贵州省结合全省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筛选出113个创建点建设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力争到2017年,使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实现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含量较高、经营机制完善、产品商品率高、综合效益显著,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发动机”。
近年来,贵州的交通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将实现县县通高速,西南陆路综合交通枢纽即将形成,再加上航空、水运形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具备了把贵州生态高值农产品销往周边及全国的物流条件。(完)
原标题:贵州山地高效农业让荒山变“绿色银行”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