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响水贫困户"点菜" 精准帮扶助长久脱贫

11.01.2015  12:47

  农村贫困人群往往缺乏起码的生产致富能力,甚至缺乏基本劳动能力,怎样让扶贫快速见成效,还要有长效?省委驻响水扶贫工作队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精准帮扶”的经验,调动当地能人一同参与,形成扶贫效果可持续的可喜局面。

  年底的苏北天寒地冻,但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贫困户李敬高的心里却暖和和的。每天一大早,60岁的老李都要到3里开外的强胜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转转。那里有他的3只羊,其中1只母羊还有1个月就要产小羊了。

  老李的羊怎么在合作社养着?这要从省委驻响水县帮扶工作队说起。养羊是响水的传统产业,去年5月,工作队从养殖大户手里购买了一批羊羔,免费送给一些低收入农户喂养。可不到1个月,就有位低收入户的8只小羊死了6只,这让下乡扶贫不久的队员们很伤心。

  事后专家鉴定是农户喂养方式不当造成病亡,怎样让这些缺乏致富硬件的低收入户真正脱贫?队长曹炳泰和队员们苦思再三,决定创新帮扶模式,采取低收入户点菜、工作队下单的办法,通过养羊、从事高效农业、就近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2800个低收入户长久脱贫,用精准帮扶提高农民和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

  从“送羊”到“寄羊

  工作队调查发现,很多低收入户“点菜”想养羊,但家里没有人手和场地,便因地制宜、按需“配菜”,采取自养和寄养相结合的方式,让低收入农户实实在在发“羊财”。

  对那些有养殖意愿又有场地的低收入户,继续送3只山羊羔。村里的养殖大户免费给他们提供配种服务、养殖技术和售羊信息。

  像李敬高那样身体不好的农户,采取由养殖大户集中饲养、分户管理的方式扶持饲养。大户一次性向贫困户无偿提供3只健康母羊羔。一个月内,羊羔得病死亡的,大户免费重新提供。对于寄养的羊,养殖大户每年收取585元的成本费(包含饲料费和羊舍租金),在山羊出售时扣回。

  兴南村强胜畜禽专业合作社就寄养了8个低收入户的24只羊。记者在合作社看到,经过半年的喂养,24只母羊只只健壮浑圆,春节前都可以出栏。“按照平均1只羊2000元的价格计算,3只羊可以卖到6000元,当年就可以脱贫。”曹炳泰说。

  不过很多寄养户不舍得卖母羊。李敬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卖3只母羊可以一次性挣6000元,如果留着做种羊,1只母羊1年至少可以生2只小羊,3只羊两年可以繁殖6只羊。“多养几年赚头更大,不仅可以脱贫还能致富呢!

  从“借钱”到“入股

  贫困户的整个脱贫过程都和大户捆绑在一起。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载体,选择老百姓信得过、靠得住的大户,并提高他们的帮扶积极性至关重要。

  为此,工作队首先精心挑选当地诚实守信、带动低收入户发展养羊较好的22户示范户,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扶持。聘请扬州大学畜牧教授给养羊户授课,指导大家科学养羊。

  工作队还拿出部分扶贫资金作为无息贷款,帮助大户扩大养殖规模。在全县成立养羊协会,让养殖大户之间互通有无,抱团取暖,解决了养殖大户们的卖羊难和羊圈废料处理难题。

  “这种合作让我们大户和低收入户实现了双赢!”老舍乡四烈村3组养羊专业户梁开传说,农民很难到银行贷到款,去年他从工作队领到了15万元的无息贷款,养殖规模从原来的150头扩大到了500头,一年挣了20多万元。“今年我计划扩大到1000头规模,再多帮助几家贫困户,带领更多老乡一起致富”。“一人发财不算富,带动大家才算富”,羊场大门上已经稍稍褪去的两排红字让人倍感温暖。

  工作队还从全县选择了基础好、潜力大的4个养殖场,扶持建设成为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投入的帮扶资金作为经济薄弱村的入股资金,分红归村集体所有,再回流到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中。首批兴南、新舍、三汾、正茂四个贫困村去年可以增加集体分红6万元以上。

  从“送大棚”到“租大棚

  受“致富羊”的启发,工作队还创新高效农业帮扶方式,根据低收入要求,将原来“送大棚”扶贫变成“租大棚”帮扶。工作队从南河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内购买20亩蔬菜大棚,第一年零租金交给8个低收入户经营。扶贫大棚紧挨种植大户棚,大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产销信息,低价种苗和肥料等,租户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当年脱贫。第二年起扶贫大棚归村集体,低收入户继续种植需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蔬菜大棚循环利用,每年都能带动一批低收入户,几年下来,扶贫效益相当可观。

  “以前我总羡慕村里人种大棚发财,现在我也能种大棚挣钱了,工作队帮到我心坎上了”,种了一茬西瓜一茬西兰花挣了2.2万元的罗会兵已经盘算好,春天再跟村里申请,把大棚租下来继续种瓜种菜。

  “村集体有了产业和资金,即使以后工作队离开了,我们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困难户了。”兴南村村支书刘步友说。(本报通讯员 李瑞兵 孙茂元 本报记者 黄红芳)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