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如何迈向质量强国 对标先进掀起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09.03.2018  08:13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如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建设质量强国,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系统提升,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提得非常及时。”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苏省委会主委洪慧民说,中国是制造大国,如何成为制造强国,是这几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他认为,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质量,一个是品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产品出口到国外,价格便宜、质量标准比较低,一度形成低质产品的刻板印象。他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个系统工程,包括提升国家质量标准、员工质量意识、劳动者素质和技术创新各个方面。

  “中国服装鞋帽在世界各地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品牌在世界上叫得响的没有几个。品牌战略提了很多年,有很大进展,但还是很不够。”洪慧民说,希望这一场制造业的品质革命,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全要素生产率,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专门来到徐工集团,深入起重机底盘装配车间,察看智能生产线,听取企业实施制造业服务化和大数据远程服务的情况汇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亲切关怀激励着徐工集团的员工,激励着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工人。”作为来自装备制造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质量部部长闫丽娟对智能制造有着深入研究。

  “徐工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主机产品线和关键零部件最齐全、创新能力最强、出口量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徐工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布局。”闫丽娟介绍,徐工四大智能化制造基地中,智能制造设备占比已达80%,基本实现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管控。比如挖掘机械制造基地采用柔性焊接生产线,消除人工操作的不稳定因素,质量一致性得到保证,产能提高了50%。

  标准先行,强化产品质量监管

  产业呼唤标准,标准引领产业。推动品质革命,要把标准建设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质量部制造运行监管赵伟来说,通过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来提升产品质量,令她格外关注。“如今我们面对的是高端制造时代,面向着国际市场,我认为在完善质量体系前,一定要确保标准先行。”赵伟向记者吐露了她的担忧,“现在市场上一些行业的质量标准还是不够完善,劣质产品的冲击时有发生,这不仅扰乱了市场,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尽快建立更有序的市场秩序,从制度上来引导生产优质产品成为主流。

  赵伟告诉记者,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商每年都要面临审核,达到体系标准后才能予以市场准入。“其实国内也有很多行业有着自身的质量标准,但仍有不少标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精准性以及可执行性。可以对标国际一些先进的标准体系,参照他们的体系建立过程,来设立一个更为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建言,在这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中,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水平也非常重要。“监管不是乱管,放开不是放纵。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和监管标准。

  “在标准体系建设中,尤其要注重编码体系和物联网地址解析体系建设,确保所有物品、关键零部件的编号规范统一,确保整个生产链中的数据能够互联互通、共享应用。”全国人大代表、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治介绍,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省质监部门正在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推动标准化与产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建立体现江苏特点、适应发展需求的标准化体系,扎实开展传统产业标准提升、新兴产业对标世界、智能制造标准推广等活动,更好地发挥标准促进质量提升、品质革命的“牛鼻子”作用。

  锤炼技艺,用工匠精神提升品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们将把质量和品牌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掀起江苏制造品质革命,建设质量强省,推动产品提质、企业提效、结构提优。”全国人大代表、副省长马秋林表示。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马秋林看来,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无论制造业如何发展,严谨执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要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不断锤炼技艺,在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加大对工人品质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亚萍国际购物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亚萍建议,构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综合体系。一方面,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紧扣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摇篮。另一方面,强化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培训费用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鼓励企业加大职业培训投入。

  “制约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体制机制障碍也亟待破解。”陆亚萍呼吁,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有效衔接,畅通产业工人向上流动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薪酬水平与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技能人才倾斜,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仇惠栋 黄伟 林元沁 任松筠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