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应主动适应新常态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之年。“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和变化?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又该如何作为?
“未来5年,我国都将在新常态下。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将越来越依赖改革红利,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将改革红利释放出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将是今后调控的重点。”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
有关专家认为,从目前至2017年以“三期叠加”为核心特征,称之为“新常态第一阶段”。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是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影响因素。“三期叠加”后的2017年至2020年,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称之为“新常态第二阶段”。
那么,“十三五”时期,中国宏观调控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保持定力、稳定政策”;“主动作为、预调微调”;“预调微调要远近结合”;“改革创新完善调控方式,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更加注重市场化调控手段”……采访中,多位专家和学者纷纷表达了对未来5年宏观调控的预计。
宗良表示,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目标,首先要继续坚持稳增长,实现对新的发展驱动力的培育。要思考面对国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针对“十三五”时期可能面临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做好政策应对,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推进资金资源配置更优化,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十三五”时期,宏观调控首先要继续坚持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政策上保持定力;另一方面,要主动作为、预调微调,适度、有序、有针对性地根据经济的变化采取适度措施。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加强政策的前瞻性。
其次,宏观调控要不断改革创新,完善方式,寓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既有的政策可用空间在进一步缩小,要不断通过改革创新,配合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具体看,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来增强财政政策的作用,释放市场活力。货币政策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改革创新完善调控方式,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再次,宏观调控要更好体现灵活性,做到远近结合,既要着眼于当下矛盾,实施定向调控;也要着力构建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金融体系,从根基入手。
“尽管目前我们对‘十三五’规划中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方面将会有哪些具体表述尚不清楚,但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加强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加强对国内外风险的有效监控,继续深化金融改革等内容,都是可预期的,相信这些都会成为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宗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