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解开图书畅销密码(三)

09.02.2015  11:45

        编者按 长期以来,科技类图书被图书市场视为另类,其原因在于市场上缺乏畅销作品的拉动,大多处于火不起来的状态。此外,近年来,因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科技类图书出版更是难上加难。

        难道科技类专著就不能畅销、长销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三位科技类图书出版达人,他们分别以《神经外科学》、“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丛书、《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为案例,分析了科普读物市场的春天并不遥远,只有选好角度,才能把死板的科学故事讲得生动形象。

胡献忠: “蒲公英”播撒科学种子

□本报记者 孙海悦

        密码畅销

        科学绘本通过优美的图画和精彩的故事,用儿童的语言解答他们关心的科学问题,为他们提供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体验。

        从2011年出版第一辑5本,到如今总共出版30本,浙江教育出版社“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丛书总销量已经悄然突破100万册,将科学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中。该书策划编辑、浙江教育出版社大众读物出版分社社长胡献忠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讲述了这套“用孩子的方式讲科学”绘本的开花结果之路。

        找到市场空缺品种

        作为国内第一套规模化、体系化引进出版的科学绘本,“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丛书长期蝉联亚马逊中国童书科普绘本畅销榜榜首。这超出了胡献忠对该丛书的预期,“因为最初的选题策划源于教育出版人的理想与价值追求”。

        “没有几个字,知识含量不够”是几年前不少人对绘本的认知,胡献忠同样对绘本没有过多的关注。2006年,他参加博洛尼亚童书展,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绘本感到震撼。这一印象在随后几年的参展体验中越来越深刻。他注意到,在国内市场上引进版文学绘本较多,人格教育方面的绘本较多,而科学绘本非常少见,有影响力的科学绘本几乎没有。

        经过持续的关注和思考,胡献忠逐渐认识到,科学绘本通过优美的图画和精彩的故事,用儿童的语言解答他们关心的科学问题,为他们提供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体验。他也由此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何不尝试做科学绘本呢?如果通过引进出版国外优秀的科学绘本,温润儿童的心灵、启迪儿童的科学智慧,并为国内儿童科学教育和科学阅读提供借鉴与启示,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诚意打动韩国同行

        2010年年底,一位韩国代理向胡献忠推荐了5本科学绘本。他读后马上被图书的创意、插画的灵动、故事的精彩、知识的有趣吸引和打动了。但版权洽谈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胡献忠介绍说,由于这套书涉及韩国四五家出版社,其中既有建社历史较长的知名大型出版社,也有规模较小但特色突出的出版社。每家出版社的版权诉求都不尽相同,有的以预付金高低为授权的条件,有的看重引进方的规模和知名度,还有的不允许引进方在引进过程中对图书形式进行修改。例如,第一辑5本书的版权方是一家只出版了不到10本绘本的小出版社,对自己的每一本书都极为珍爱,不允许引进方修改开本和装帧。为此,胡献忠借参加韩国书展之机登门拜访,向对方介绍中国图书市场的情况和中国家长的购书习惯。最终,浙教社的诚意打动了对方,对方同意授权并允许浙教社将其精装改为平装,将16开本改为24开本。第三辑5本书则来自韩国著名的熊津出版社,版权洽谈时国内有几家出版社同时竞价。在代理的反复协调下,浙教社最终凭借专业精神和在韩国出版界的良好口碑,以较低的报价拿到了版权。

        在书稿的审读环节,由于长期做科普类图书,浙教社编辑团队能够较好地把握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方面,编辑们对译文进行了二次加工,力求语言典雅有韵味、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便于亲子阅读。

        “这套书出版后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但是叫好不叫座,市场反响一般。”胡献忠谈道。由此,编辑团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希望提高家长对儿童科学阅读的认识,指导家长通过亲子阅读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这套书逐渐打开了市场。尤其是2014年,新媒体的宣传与推广使公众对这套书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

        引进同时开发原创

        瞄准“打造中国科学绘本第一品牌”,浙教社对“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丛书的内容、形式和装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希望通过这套书使小读者对科学产生兴趣,为全面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为此,出版社组织了一批专家,分别从科学教育、儿童认知、儿童文学等角度,对数百种韩国绘本精挑细选,搭建丛书的框架体系,把儿童科学教育中涉及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科学知识较为完备地加以呈现,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陆续出版了5辑共25本科学绘本。

        《地球的清洁小卫士是谁呢?》《动物吃些什么呢?》《海滩,谢谢你》……内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丛书,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与爱的教育思想。谈及用“蒲公英”作为丛书名的原因,胡献忠表示,希望这套书能像蒲公英一样,飞进千家万户,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最令他感动的也是孩子们从这套书中的获益。在一次推广活动中,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看了丛书中的《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后,就像真的有了一个好朋友,在阳光下细心观察影子的长短与变化。

        在一些业界专家的眼中,“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丛书的畅销“是一个必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认为,这是一套融科学性、趣味性、审美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优质科学绘本,为如何给孩子讲科学提供了新鲜经验。还有一些幼儿园和小学选用这套书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教材。

        “在引进国外科学绘本的同时,我们还将开发和出版原创科学绘本,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希望‘蒲公英’能帮助孩子们构建一个更为丰富多彩、更加生动好玩的科学世界。”胡献忠充满期冀地说。

何龙:学术专著也能成为畅销书

□本报记者 王坤宁

        密码畅销

        对于学术专著来说,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是能否成为经典著作的重要因素。

        从《神经外科学》到《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畅销16年,修订和重印11次,销售400余万码洋,创造了医学专著出版的一个奇迹,也创立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图书的品牌。在如今的图书市场,特别是学术书市场受到数字出版的影响普遍较为疲软的情况下,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本专业书为什么能畅销16年?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诀?带着疑问,《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何龙。

        一流的专业作者队伍

        “本书不仅有良好的销售业绩,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发行,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神经外科学的发展进程,对提高我国神经外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何龙告诉记者。由中国工程院王忠诚院士主编的大型医学专著《神经外科学》1998年首次出版发行,初版印刷5000册,定价120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即告售罄;此后出版社将定价调整到160元,先后6次重印;2005年改版为《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在9年的时间里,重印5次。两个版本前后历时16年,长销不衰,共重印11次,销售400余万码洋。本书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南六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何龙认为,一部学术专著能够取得良好的市场销售业绩,成为畅销书,甚至是长销书,最重要的就是有一流的作者队伍。“主编王忠诚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带头人,我国神经外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国际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书的其他参编人员均为国内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均卓有成就。”何龙介绍,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保证了本书内容的先进性和学术水平的权威性。“对于学术专著来说,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是能否成为经典著作的重要因素。”

        编辑关注前沿热点

        “与普通外科学等学科相比,神经外科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何龙看来,本书能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与其注意把握学科的新进展和发展前景是分不开的。他告诉记者,近些年,神经外科学发展较快,各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如激光刀、伽马刀、电子导航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神经外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于神经外科尚属于相对较年轻的学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不少难题,广大的神经外科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本书的出版,正好抓住了神经外科这一发展机遇。”何龙说,由于神经外科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神经外科医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专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急需合适的教材。

        何龙告诉记者,从1998年的《神经外科学》到2015年彩色版《王忠诚神经外科学》,虽有其他出版社也与作者有过接触,但《神经外科学》的专有出版权始终在湖北科技社,图书始终保持了高水平的出版质量。“这和我们编辑的细致工作是分不开的。”何龙说,为了确保编辑质量,湖北科技社的编辑们会不定期地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深入了解神经外科专业的现状及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技术,对图书适时提出修订意见。同时,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与作者探讨如何让新版图书更贴近市场,不断敦促作者修订,增加新内容,以满足读者需求。“应该说,是在编辑、印刷及营销等方面精益求精,让我们取得了作者和读者的信任。”

        营销另辟蹊径

        “要打造品牌,就必须要在产品营销上进行创新。而创新就意味着要走出传统的发行思路,要基于读者定位做好营销,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求。”何龙说,为了做好本书的营销工作,出版社在销售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适合专业图书市场的营销策略,尤其是通过专业媒体进行传播。

        除了通过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发行外,本书的发行还采用了不同于一般图书的发行方式:一是依靠专业的医学书店发行。二是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以专题的形式介绍本书的内容特点等,让广大读者广泛了解出版信息。三是通过各种专业的学术会议进行直销。四是向大型的图书馆和医院直销。五是根据本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的特点,将其列为全国神经外科医生晋级的考试用书。

        “一家出版社品牌的建立不可能仅靠一两本学术专著或者畅销书,而要通过一大批高水平图书的积累。”谈及出版社品牌的建立,何龙说,湖北科技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医学专著出版特色,创立了医学图书出版品牌。

胡怡: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天堂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密码畅销

        作者在书中以一种非常轻松的语言风格来欣赏自然美,让人深受触动。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在为期一年的夏威夷访学期间,将自己在当地的所见所感记录成日记,其中记述的多是非常具体的草木,类似个人游记。该书自去年7月出版,截至去年12月底,销售约1500套(4500册),销售码洋逾40余万元,名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图书销售第一名。针对该书的选题策划、出版背后的故事及营销攻略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了责任编辑胡怡。

        编辑出版:轻松且诗意

        在和此书作者刘华杰的沟通交流中,胡怡发现他以一种非专业人士的视角记叙植物,并且他笔下的植物在其生动的文字表达下也以相当有趣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胡怡缓缓地说道。在胡怡看来,目前国内有关夏威夷的图书并不是很多,这与中国人到夏威夷的旅游热潮完全不匹配。“旅游不仅仅是购物,还要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历史、自然、社会。这是一种自愿的欣赏、学习过程,到夏威夷看植物、观鸟、登山绝对是非常棒的生态旅游选项。而这恰恰也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谈起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胡怡用“轻松”“诗意”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刘华杰老师的办公室坐落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这一建筑群落仿明清建筑风格,红门、灰墙,庭院相错,曲径通幽。而由刘华杰亲自拍摄的绚丽漂亮的植物图片则一一挂在雪白的墙上,办公室书架上放着很多他从各地收集来的植物标本,而书桌上的一大束干枝梅更是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胡怡描述着自己当时拜访作者时的情形。

        胡怡饶有兴趣地回忆道:“刘老师兴致勃勃地陈述着他的博物观点,谈到高兴处还会拿出他喜欢的书和我们一起分享,也会时不时地从书架里拿出一些标本,为我们展示大自然的奇妙。”

        “刚开始约稿时,本打算出一本书,但当我们看到刘老师拍摄的关于夏威夷的多幅图片实在精美,就想将文字和图片尽可能多地向读者展现,于是,在讨论过程中,决定将原来的一册变为三册出版。”胡怡介绍。

        编排呈现:真实更随意

        《檀岛花事》一书以日记体的形式编排呈现,刘华杰告诉记者,出版社的编辑们一开始并不赞同这种形式,是作者执意坚持。对此,胡怡表示,刚开始大家认为日记体有一点松散、随意,在体例上没有更好的贯穿,三本统一编辑索引,体量过大,不方便读者阅读查找。“刘华杰说他想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经过磨合沟通,全书保留了三册统一索引的想法。同时,为了更好地将内容进行梳理,让层次更显清晰,本书还以月份为单位进行内容编排,每个月份前都增加了有趣的章节语。

        据胡怡介绍,这套书在编辑过程中屡经修改打磨,就连书的封面都是数易其稿,当看到那素雅的用手工制成的真干花、干叶镶嵌在手捞纸上做成的封面时,“那一刻非常有成就感,我感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胡怡坦言,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她时刻被其所传递的博物学观念所感染。刘华杰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博物”,让大家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去观花、看叶,以更加豁达的心态看待世界。

        阅读价值:享自然之美

        谈到本书对于读者的阅读价值时,胡怡表示,它为人们深度了解夏威夷的植物种类、本土种与外来种的竞争、生态变迁、植物保护、自然教育等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也为自然爱好者快速熟悉陌生环境、准确识别当地物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本书以第一人称写作,强调与读者分享大自然的丰富与美,这一点与传统写法不同。”胡怡强调,其中,作者基于个人对夏威夷数十条山道上植物的连续观察,亲自核对洛克标本馆、毕晓普博物馆中的植物标本,从自己拍摄的数万张照片中选出1000多张,为大量夏威夷特有植物种、属首次确认中文名。

        谈到本书的营销时,胡怡介绍说:“主要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主要是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及时与作者、读者互动,注重阅读体验的分享。线下则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持续推进,如本书在北京大学进行的首发式上,邀请多家媒体出席;邀约名家撰写书评;参加书展及读书会活动,如参加上海书展、凤凰读书会活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