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如何“追上”公众期待
财经新闻报道如何出新出彩?如何引入新媒体技术从而引发更多受众关注形成更大影响?如何担负起媒体职责,将客观报道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趋势背景与民间舆论场形成互动互联,从而避免误读?一系列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财经报道领域的转型落脚点。
10月13日,在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与中国经济报刊协会联合主办,阳光保险集团支持的“清华财经新闻论坛:首届经济传播创新峰会”上,来自业界主管机构的负责人、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财经新闻报道一线的从业者等近百人汇聚一堂,以“经济传播中的媒介融合与技术创新”为主题,集中探讨当前财经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和热点议题。论坛上不但讨论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传播、经济传播中的媒介融合以及技术创新等话题,而且还以现场答疑的形式为业界所关心问题给出了答案。
面对变化要有新思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应用思维的深入,人们对于财经信息的需求以及接收信息的形式正日益变化。面对变化,业界的思考与实践都不曾间断,但效果却可谓喜忧参半。究其原因,或是思考过于片面,或是实践过于主观,抑或是认知层面受到局限。
其实,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从生产到消费、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经济工作到政治、社会生活中等各个相关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财经新闻的身影。信息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此,财经新闻在发挥宣传功能的同时,理应强化其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唯有如此,财经报道的功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的基础地位才能得到体现。
人民日报社社会经济部主任皮树义认为,新常态刷新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刷新了经济宣传的背景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新常态下做好财经报道,要有新思维,科学认识新常态;要有新作为,努力巩固新常态;更要有新办法,更好报道新常态。
产销化的互动融合必不可少
“在社会对高质量经济新闻报道需求不断增加、财经媒体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影响力持续放大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加深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上、在科学阐释政府经济政策的基调和重点上、在有效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方向上,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实践和社会对它的期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毫不隐讳地指出了当前财经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紧密交织,在各方对财经新闻报道需求增加的同时,对财经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也有着更高的期待。现在财经新闻传播的一种现象是,政府、主流媒体、专家等在传统媒体上对中国经济信心满满,但是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却经常是人心惶惶,形成鲜明反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媒体在财经报道上的很多力量没有用到点子上。
新华社对外部经济室主任林建杨等与会嘉宾认为,在互联网阅读的大环境以及社交媒体形式和内容日益深入人心之时,财经新闻报道也应尽量推出可视化程度高的、能够呈现网络传播特点的新闻产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项目主任杭敏表示,在财经信息发布过程中,媒体应在更多层面、更多元的视角上有所关注,不仅仅是内容本身的生产,还应包括各方在经济内容生产和发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了解经济议题本身的性质,经济议题本身所涉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什么;要充分尊重传播规律,了解传播生态并善讲故事;要善用传播技术,积极探讨数据驱动下的财经新闻和经济传播。
本次论坛有多位来自国外财经报道领域的专家学者同与会者交流经验,其中不乏《新闻周刊》前驻白宫首席记者等重量级嘉宾。他们认为,报道中真正的成功是来自内容的创新,在内容融合的创新中,品质化的信息永远是核心,而其中深度报道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视觉化、互动化、数据化、社交化的呈现及推送将为最好的财经新闻提供支持。
谈及传播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与会者普遍认为,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兴趣结构,也改变着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往信息的垄断、知识的垄断甚至权力的垄断正在被技术拆解。传统时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是静态的。但互动时代,信息的消费者已经介入内容生产。因此,工业4.0也好、“互联网+”也罢,财经报道也一定要进行产销化的互动和融合。毕竟信息不互动起来,传播就难以起作用。 (李雪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