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步入新常态:调控思路方式在创新

14.04.2015  11:08

  面对着愈加复杂的宏观形势,财政也正在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以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

  对此,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去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底线思维,注重供给管理,坚持精准发力,另外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

  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财政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建设大国财政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财政宏观调控在创新

  目前,财政工作呈现了新常态: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深刻介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财税改革将发挥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公众对预算规范管理、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等。

  所谓坚持底线思维,就是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定力,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业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就不采取短期政策强力刺激经济,而是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今年,国家调低经济增速预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为1000万以上。而为化解存量地方债务风险,财政部已经下达了1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未来置换债券规模或继续扩大。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力。如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元。另外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今年安排中央基建投资4776亿元。

  在供给管理方面,财政调控思路是克服过多依靠需求管理的思维惯性,统筹做好供求两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通过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垄断和管制壁垒,促进企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支持补足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等。

  另外,财政宏观调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财政部去年以来,多次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发挥财政政策的精准调控优势。

  此外,财政的宏观调控创新还体现在综合运用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这从近日对二套房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和住房贷款政策同时调整中可以看到。

   大国财政建设迫切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金砖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的成立,意味着财政的国际化进程在加快,而这势必成为财政新常态。相应地,全球化背景下选择财政政策也将是财政的一种新常态。

  楼继伟也曾表示,要树立大国理念和全球意识、安全意识。即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坚持合作共赢,落实正确义利观,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把财经政策设计放在全球治理框架下统筹考虑,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努力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

  建立大国财政的另一大表现,就是加快推进由我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机构的组建,运筹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财经关系,充分发挥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的影响力,深耕亚太、经略周边,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会合点。

  今年的财政主要工作中,就包括完成亚投行、金砖开发银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等筹建工作。另外,大国财政还包括支持国内企业整合力量,抓住合适时机,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收购优质企业、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转移国内部分富余产能。

  此外,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增强话语权,维护国家权益也是大国财政的体现。比如中国将积极推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发基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改革进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积极参与旨在重新界定税收规则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发出中国的声音,使未来国际税收规则更加有利于维护我国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