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财政支农新思路:财政收入减速 支农投入不减

06.02.2015  12:04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财政收入减速支农投入不减

  ——从一号文件看2015年财政支农新思路

  一边是财政收入转入中低速增长面临增收难,一边是“三农”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亟须高投入。面对农业发展和财政运行中的新形势,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优先保证农业农村的投入,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政收入增速仅为8.6%,为1991年之后财政收入增速首度跌入“个位数”。面对日益凸显的财政收支压力,一号文件仍然提出了“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并释放出提高财政补贴效能、转换资金投入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等支农新思路。

  根据一号文件部署,2015年财政支农资金重要投向之一,就是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普遍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补贴资金,存在着“”、“”等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据了解,我国现行很多农业补贴政策属于“黄箱”范围。“黄箱”受到WTO的规则限制,其综合支持量不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而“绿箱”则不受WTO规则限制。因此,需要调整部分补贴方式转到“绿箱”去,使得补贴结构和效果更加优化。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等。

  “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农业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此表示。他说,多头管理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碎片化”,如果不加以整合统筹使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难以有效保障。

  白景明提示,文件中“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的表述格外值得关注。因为,导向性确保补贴起到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而效能则保证资金被充分使用,确保政策功效最大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了财税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严格执行棉花滑准税政策。

  “运用财税政策调控农产品进出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这既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又和农民的增收问题联系紧密,还对外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白景明对此表示。

  一号文件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转换投入方式。根据文件部署,今年要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下放审批权限,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

  同时,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

  “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重点和方式的变化,比如加快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另一方面,投资结构也会出现适当转换。”白景明对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