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财力惠民生 从财政预算报告看政府如何花钱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财政支出的动向反映政府施政的方向。过去一年,政府的“口袋”有多少钱、花到哪里了;新的一年,财政收入哪里来,又将投向哪?本报记者采访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代表委员,同您一起细读江苏省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预算报告,探寻这些枯燥数字背后的意义。
积极财政政策,
八成支出惠及社会民生
报告透露,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28.59亿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681.47亿元、增长14.3%。这传递出两个信号:一是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幅比2014年回升0.9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政策积极,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3.3个百分点。
今年的预算怎么安排?报告透露,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56.13亿元,均增长8%。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认为,2015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财政收入完成预算目标,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生一直是江苏财政倾力最多的领域。”省财政厅厅长刘捍东介绍,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省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0%。以社会保障和就业为例,省级层面就安排154.53亿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社会福利支出、抚恤及退役安置支出、残疾人事业发展支出、就业补助支出。“十二五”期间,江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10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从平均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380元,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382元、304元分别提高到583元、518元,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
民生财政的特点在基层也得到体现。“近年来全区完成20个低洼片区、61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改造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城区89个社区全部建成乐龄生活馆,城乡低保医保、社区养老、垃圾处理等基本实现全覆盖。”省人大代表、连云港海州区委书记王立斌介绍,今年该区将加大财政投入,持续提升居住、出行、入学、看病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优化支出结构,
瞄准薄弱环节精准帮扶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今年的预算安排突出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支出结构,改善和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刘捍东介绍。
2016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报告显示,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农林水、教育等科目支出同口径分别增长21%、22.3%、10.7%、8.7%。另外,涉及到经济转型、产业提升的领域,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商业服务业等科目的支出同口径分别增长9.7%、13%、8%。
在今年的预算安排中,财政特别注重支持薄弱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围绕全省农村人口6%左右的低收入人口、6%左右的经济薄弱村、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为主要帮扶对象,省财政投入总盘子保持稳定并适当增加。
研读预算报告后,省人大代表、灌云县委书记左军对脱贫攻坚更有信心。新沂河流经灌云境内70公里,流域内有6个乡镇、137个村、42万人,占全县总面积的38%、总人口的41%。该区域长期承担来自上游的防洪排涝责任,按照省里确定的最新标准,有一大批贫困人口集中在此。“推动沿线地区整体开发,很多软硬件‘欠账’亟需补上。”左军表示,一方面在县财政中挤出更多资金,另一方面希望省里给予重点支持,纳入连片帮扶区域。
创新支持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如何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好的效益,江苏打好“组合拳”,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做“加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去年,我省成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194亿元,位居全国各省份首位,是2014年的18倍,全部用于置换政府存量债务和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江苏发债工作在全国实现“两个第一”:最早进行地方政府债券公开发行,最早进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定向发行。此外,去年全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超过1200亿元,统筹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
做“减法”,减税降费激发活力。“营改增”试点4年多来,全省累计减税570亿元,惠及47万户企业。去年全省超过150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享受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约70亿元,减税面达到100%。此外,取消、停征和免征5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激发了实体经济活力。
做“乘法”,杠杆撬动社会投资。我省加快改革财政性资金对竞争性领域的支持方式,变直接投资为间接投资,逐步减少并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无偿性支持政策,推进财政资金改基金。省财政首期出资50亿元设立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作为母基金向省级各类产业基金出资,已培育江苏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一带一路”投资基金、PPP融资支持基金等,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基金总规模将达到千亿级。
做“除法”,完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去年,省财政统筹安排奖补资金60.8亿元,优先用于市县医疗卫生改革、社会保障、教育等重大民生支出,推动市县政府财力与保障责任更加匹配。目前,全省各市县基本财力缺口已全部补齐,政策着力点将转向促进财力均衡。(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