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助力经济提质增效
今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年。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正在兴起;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如何在稳增长中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尽快找到带动力强、边际效应递增的新增长引擎,将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势必会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推动经济发展驱动力转换
过去多年里,得益于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以及资源红利,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这种依赖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要素的规模效应正在递减,产业结构升级就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必须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令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
事实上,当前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困境,是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体现,也反映出其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较低,这与长期行政部门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过度干预有关,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形势下既需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企业兼并重组,以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又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促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使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市场创新活力的释放。
从近两年调结构措施的落实来看,产业结构已经进入持续优化的轨道,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非常迅猛。统计显示,去年全国第三产业的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为287.42万家,同比增速为50.03%,占新登记注册企业总数的78.72%。服务业吸引外资能力的增强,也凸显出第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2014年,我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66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7.8%。
不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国业已进入到了经济转型的阵痛期,传统产业还未彻底实现更新换代,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未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完善,仍然制约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对于如何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各地的地方两会已经进行了讨论和部署,而其在全国两会上仍将是热点话题。
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言,调结构同样是防范系统性风险过度积累的必然选择。过去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度较大,而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又推高了地方债务规模,同时造成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房地产市场价格扭曲,整个宏观经济的杠杆率上升。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成为造成宏观经济金融波动的风险隐患。
去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在经济刺激计划时期的部分低效投资的风险有所显现,银行的不良率有所增加。2014年12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
这种背景下的结构调整既是为了优化要素配置,提高投资效率和社会资金利用率,又旨在防范长远的系统性风险,避免经济硬着陆。然而,某种意义上说,要避免对经济的强刺激,就将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如此就必须在宏观调控上找到平衡,协调好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
就宏观调控目标看,就业一直处于首位。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土地流转带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制造业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以机器设备和先进生产工艺替代劳动力。在一二产业均在挤出劳动力的情况下,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扩张,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新渠道。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意味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和就业的支撑力都在增强,同时也为继续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空间。
寻找调结构的助推器
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找准着力点和重点领域。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民间创业创新,而政府也已经决定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对外贸易方面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以推进服务业开放、提升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提出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
有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成为我国调结构的助推器,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将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受益,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有利于区域结构优化,同时为我国装备和优势产能的出口提供机遇。推进企业技改是优化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据悉,工信部今年将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高端材料及新材料等五大技术改造工程。可以预见,如何协调稳增长与调结构、调结构战略如何实施,将成为两会讨论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