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师东进连云港由“读报”引发
抗战时期的罗荣桓。
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中国抗战时期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而八路军的115师是八路军中最先从陕北出发,渡过黄河,并第一个与日军交战的部队,它是名副其实的八路军“第一师”。
扬子晚报军事观察员孙小伟
115师,我军的一支光荣部队
115师,是在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时,将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及红军第74师合编而成的,并以原红一、三军团一、二、四师整编为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六八六团,红十五军团的七三、七五、七八师整编为六八七、六八八两个团,陕北红军七十四师整编为炮兵、工兵、骑兵、辎重、特务等营。红一方面军机关和红军第74师分别改编为第115师机关和师直属队。称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
115师在抗战中,战功赫赫、将星闪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就是其中著名的将领之一。“青口战役”,是罗荣桓在率115师从山东东进江苏赣榆地区后,于1941年3月19日到26日间,给日伪军的一个“下马威”,也是115师东进连云港地区后夺取的第一个大捷。“青口战役”大捷,也是我八路军在抗战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胜利。
毛泽东亲自点将罗荣桓
1938年12月,抗战风云骤起,毛泽东认定山东地区对抗战的重要,并且非常适合对日军开展长期的敌后抗日活动,选将时,就选到了相知甚深、德才兼备、军政双优的罗荣桓。此前,毛泽东曾指着罗荣桓向人介绍:“这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得晚了。”毛泽东对罗荣桓说:“你带一部分人到山东去!”
1939年3月初,罗荣桓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他率领的115师,与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总队并肩作战,先后在鲁西、鲁南、冀鲁边、鲁中、滨海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后来毛主席在谈到罗荣桓的军事才能和成绩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在山东换了罗荣桓,山东根据地抗战局面活了,山东活了,全国则活了。”
可是,罗荣桓所率领的115师在之前,一直是按毛主席的指示,以山东的沂蒙山地区为抗日根据地的,为何会在1941年突然挥师东进江苏的连云港?这其中的缘由,还真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
由“读报”引发的东进
入鲁之初,罗荣桓政委仍然兼着115师政治部主任;陈士榘调任115师师部参谋长,这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令人心酸的往事。
陈士榘报到的时候,罗荣桓在房间里和他谈得正兴,突然外面有战士喊:“读报了,读报了!”陈士榘一听:罗政委真不愧是抓政治工作的,还让战士们定时读报学习!但他循声往窗外一看:战士们正抱着一摊黑褐色煎饼状的食物,费劲地叠起来送到嘴里,不仔细看,还真以为在读报。这其实是一种叫穇子的野草,吃完之后,战士们解不下大便,需要用树棒抠;而且没有盐,大部分战士都患上了夜盲症。沂蒙山虽山势险峻,便于建立敌后根据地,但也因为自然条件差,不利于大部队的生存。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对于这支有五六万人的八路军部队,长此以往,可不是办法。罗荣桓想到了转移,经再三权衡,就在地图上选定了江苏的赣榆县。
为什么会选择江苏的赣榆呢?据史学者的研究分析原因有三,一是赣榆处于日军的“三不管”地带,新浦、日照、临沂都有日军,但这三股日军,互相不同属,赣榆地区也就成真空地带。其次,赣榆相对山东的其他地方,有盐、有粮食,这都是战争的必备资源。其三,这个地方群众基础比较好,已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周边的沭水县、海陵县基本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罗荣桓来到连云港的时间是1941年3月6日。他率领八路军115师师部、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几千人马,从沂蒙山区东渡沂河、沭河,来到了赣榆县的西部——班庄镇古城村。在赣榆县西部,还有海陵县北部、临沭县南部等地,都是罗荣桓的活跃范围。当时的滨海,俨然成了山东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实践证明,罗荣桓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自“青口战役”大捷以后,罗荣桓和115师不仅消灭了日伪军的大批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115师在江苏连云港地区从此站住了脚跟,巩固和扩大了江苏与山东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其与华中、胶东根据地的联系,八路军的部队也得到了休养生息和发展壮大,为日后八路军的抗日,积蓄了重要力量。罗荣桓和其所率领的115师,在赣榆地区一驻,就长达近3年。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