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值得用一生来大写

27.07.2015  11:32

  ——第五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候选人诚实守信故事

  新华报业网讯 为一个诺言,可以守信多久?可以付出多大代价?第五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候选人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十多年甚至一生的长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用一生去“还债

  俗话说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对泰州农民李开诚来说,“子债父还”也理所应当。6年前一场事故夺走儿子生命,儿媳带孩子改嫁,留给老人的只有98万元债务。

  “爹妈给我取名叫李开诚,就是要我讲诚信。请大家放心,是我儿子的债我都认。”近20万元事故补偿款,他全部用来还债。老人种田养猪、打零工做生意,甚至低保款都拿去还债,5年来主动还债近30万元。李老说,人活在世上,良心要交代得过去。

  和李老一样,南京市民吴风军也是有债必偿。十多年前,他承包一项工程被骗,欠债30余万元。为了还钱,吴风军到工地打工,拿大部分收入还债。为尽快还清钱,最多时他同时有6份工地工作,工地分别在苏徽浙三省,他每周奔波跨省,睡觉都在长途车上,就这样还清了所有债务。

  高邮农民王瑞华还债历程不长,最令人动容的是她未见任何字据就挨个还清了“口头债”。丈夫未及留下遗言就突然去世,王瑞华记得丈夫说曾向朋友借过钱,但她没找到任何账本。“丈夫虽走了,但欠人家的‘口头债’不能烂。”她想方设法“梳理”出78200多元债,凑足钱还清。

  战火中的诺言坚如磐石

  今年清明,镇江市宝堰镇前隍村新四军无名烈士墓前又来了祭奠者。他们和逝者非亲非故,但都有个共同身份:104岁的凌秀英老太太的后代。

  1939年,新四军两名小战士牺牲在宝堰。凌秀英的父亲嘱咐女儿:小战士是为老百姓牺牲的,一定要常去祭奠,凌秀英答应了,每年清明等日子都去敬香烧纸钱,一坚持就是70年。老人行动不便后,儿孙和重孙女都加入祭奠行列。

  战火中生命脆弱,诺言却坚若磐石,灌云县老兵陈鲁言也在坚守诺言。1979年,他和同乡吉兴林上前线时,吉兴林请求他,万一牺牲,请帮忙照顾家人。陈鲁言慨然应允。吉兴林牺牲后,陈鲁言就成了吉家长子,吉父吉母日常生活、弟妹成家立业都是他忙。后来,他干脆在吉家附近盖了栋房子,一住18年。他帮吉兴林遗腹女吉云云读书、治病,直到送她上大学、成家生子。

  阜宁蔡必沛一家的善行也在持续。40年前刘于由跟随父母逃难到阜宁,和蔡家成了邻居。刘母弥留之际向蔡必沛的父亲蔡士民“托孤”。蔡士民一口应允。刘于由身体残疾体弱多病,蔡士民向村里鞋匠求情,让他学了门手艺。刘于由只要出摊修鞋,中午就有蔡家人送饭,蔡家还给刘于由买残疾车,替他医治疾病。

  启东市国税局第五分局副分局长杨凌捷也受过这样的“托孤”。2000年,杨凌捷与姜海华成为大学同学。大三时姜海华因颈椎肿瘤退学,那时起杨凌捷就开始帮助同学,2010年姜海华离世前请求他照顾父母,杨凌捷当即同意。从此逢年过节,他一定赶到姜家,把自己和同学捐款塞给老人,接老人一起过节,一坚持就是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