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如何刹住个人信息安全恶化之势

19.12.2014  17:29

  130万考研用户信息泄露,引发舆论关注。须知,130万,这个数字,距离2015年考研报考者的“全军覆没”已经不远。在违法者的叫卖中,考生姓名、电话、报考学校、专业丝毫不爽。如今,临近考试还有几天,考生仍持续遭受推销、骚扰、诈骗电话和短信的轰炸。

  这究竟是相关网站的技术漏洞使然,还是有机构和个人从中“里应外合”,相关部门理应启动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不能对这样的恶性泄露置若罔闻。

  个人信息泄露,在今天是个层出不穷、见怪不怪、细想又很不甘心的事情。从法理上讲,这事儿显然违法。一个人生病住院的信息,生孩子的信息,买房、买车的信息,甚至亲人过世的信息,怎么就瞬间到了商贩手里?这可是关乎个人财产乃至人身安全。

  从社会反响看,一次又一次泄露,已让人不胜其烦。有人可能觉得,基于信息泄露基础上的那些诈骗,骗术荒诞可笑。可事实是,每年中招的人不在少数。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状态的恶化,有大的时代背景。互联网时代,一是使得个人信息泄露从概率到规模都无数倍放大,因为很多数据以电子形式集中存放,“照顾不周”就很可能全军覆没;二是在于非法的个人信息交易更加“便捷”;三是在于查处更加难,从哪里泄露、谁泄露、流通的路径,都有多重可能性。

  如果说,印刷时代的个人信息泄露规模基数相对较小,泄露之后导致的诈骗成功案例也相对较少。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如此庞大的泄露基数上,可能的经济损失乃至人身安全威胁,就十分惊人了。有数据显示,74.1%的中国网民在调查前半年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全国因此造成个人经济损失近200亿元。

  而我们目前应对此种状况的法律、监管乃至公民意识,都还停留在印刷时代。相关法律法规不是没有,个人信息保护亦非从互联网之后才开始。但我们如今的保护,基本不能跟上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后的新的信息安全形势。十年前,谁会想到,互联网会与每个人贴身随行?

  一方面,目前关于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较为零散,已不足以应对信息漏洞丛生的现状。中国需要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各个机构的法律责任,抬高违法成本。这项法律在法律界、舆论界已呼唤有年,该有实质性推动了。另一方面,执法机构的设置、执法的力度乃至公民个人的保护意识,都需要升级创新。

  松松垮垮的法律,只能遭受违法者的利用甚至嘲笑。只有真正扎紧法律藩篱,真正让倒卖信息的人伤筋动骨,而不是伤害之后一笑而过,才能刹住个人信息安全恶化的态势。王玉宝

  原标题:评论:如何刹住个人信息安全恶化之势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