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吃“水泥橘”离环境善治还有多远?

12.01.2015  21:47

  中新江苏网南京1月12日电( 钱兆成) 2015年1月10日晚,湖北省武汉市,电视问政第五场,蔡甸区区长彭巧娣现场吃掉被污染的橘子,自责管理不到位,称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吃。这个橘子来自蔡甸区一个的被水泥搅拌站所产生的水泥灰污染的果园。

  毋庸讳言,电视问政的确是一种官民互动的良好形式,政治传播学上有个叫“铺垫效果”的概念,即指当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面时,人们对政务评价的标准就会跟随信息焦点而变化。电视问政符合这一原理,在官民缺乏互信的媒介环境下,“电视问政”能助官员一臂之力,通过官员谦卑姿态的反复传播,让其务实清新的品格深入人心。

  在这场电视问政中,官员现场试吃“水泥橘”领罚,的确让人感受到了官员的谦卑姿态。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吃,官员的率性和直白可见一斑。吃一次“水泥橘”容易,但要让人长期吃这种被污染的橘子,恐怕谁也受不了。官员吃掉水泥橘展现出了一时的谦卑,但这一时的谦卑能否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呢?

  南橘北枳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本应该鲜红透亮的橘子为何变成了水泥橘呢?答案就是果园被水泥搅拌站所产生的水泥灰污染了。对此,把污染的橘子吃掉能够解决问题吗?这本身就值得追问。让官员吃掉被污染的橘子显然并不是问政者的本意。公众或许会为“吃污染橘子”官员点赞,但更期待“持之以恒”的实举。

  官员“咽下去”的是自身失职种下的苦果。现成效果固然是引人注目,但治理环境污染终究要建立和完善目标合理、权责明确、科学决策评估、依法问责惩处的工作机制。

  小到一个被污染的果园,大到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都有赖于科学的工作机制。有了科学的工作机制,用不着市民现场问政,也不用官员吞咽苦果,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官员自己就会行动起来,依照治污目标行使职权,采取有效得力措施加紧治污,还百姓一片绿水青山。

  更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制度并不需要谦卑姿态。科学的测评、量化的数据都能给政府治污打分,合格或优异者依法予以奖励,不合格或失职渎职者依法问责。

  官员吃“水泥橘”,正说明离严格规范的问责惩处还有相当的路程。什么时候,这种,法律的执行代替了“水泥橘”,我们离科学完备的环境善治就更近了。 笔者更希望“水泥橘”是问责的象征,而不仅仅表现出一种谦卑的姿态。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