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谈诺贝尔文学奖保密制:如果泄密 要判死刑

05.11.2014  10:29

通讯员 刘成 金陵晚报记者 刘蓉

龙虎网讯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如何产生的?诺奖大师们在获知喜讯时,都有哪些反应?“高大上”的诺贝尔奖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很多幕后故事一般难以被外人知晓。

昨日,“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委之一贺拉斯·恩格道尔亮相开幕式,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解密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鼎”之旅,并且分享了很多诺奖大师的趣事。

1

层层关卡,20人名单严格保密 “如果谁泄密,要判死刑

诺奖的评选工作是个年度循环,这种循环几乎控制了我们评委的生活。”昨天中午,在南大仙林校区文学院的书吧里,身着西装的贺拉斯·恩格道尔刚开口,就开始了“吐槽”。

他介绍说,每年2月1日提名截止时,评委会都会收到来自全世界的上千封提名信。不过,“上千个提名中,大部分是重复的,比如5个人提名同一个人,或者作家违规提名自己。”经过评委会资格确认,每年大概会有200人进入评选。

200位提名者的作品将会分别装成厚厚的档案,经过评委会筛选和淘汰,到4月份提交出一份压缩到20个人的“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这20个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当下的精英,名单会非常保密。如果谁泄密,要判死刑。

贺拉斯·恩格道尔介绍说,包括他在内的五人评委,要在每年5月底提出“决选名单”,将20位候选人名单缩小为5人的“短名单”。

从每年6月份开始,瑞典文学院全体18名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5名候选人的作品,“这是个很大的工程。世界上文学语言足有40多种,所有评委加起来能读懂的仅十多种,比如马跃然院士可以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贺拉斯·恩格道尔介绍,在阅读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请专家撰写报告,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当然,这种翻译文本不能够出版。

不仅如此,五人评委还要给这5名候选人撰写报告,而这份报告50年之后才能够“解密”,贺拉斯·恩格道尔戏称为“一份未来的论文”。针对报告,瑞典文学院要开四五次会议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为2人的“决赛”名单,再进行投票。得票数多者,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2

公布前半小时通知获奖者

维苏奈保尔以为遇骗

按照惯例,诺奖评委会会在名单正式公布前的半小时,打电话通知诺奖得主。这些大师们听到获诺奖的第一反应都是怎样的?“每个得主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贺拉斯·恩格道尔说,他曾经做过10多年的常务秘书,负责电话联络获奖者。

贺拉斯·恩格道尔回忆说,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当时第一反应是勃然大怒,“他以为有人在愚弄他,直接回复我:你根本不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后来,我告诉了他一个号码,让他打过来确认。

还有更传奇的,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第一句话竟然是,“我决不能去你们那儿拿奖,我有社交恐惧症,不愿意见人。”贺拉斯·恩格道尔介绍说,这位女剧作家真的没来领奖,是他和同事带着奖金和奖状去维也纳,在一个只有5个人的房间里,给她颁了奖。

贺拉斯·恩格道尔。 佘治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