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深海强国梦,圆在太湖之滨
我这一生里,有三个地标,一个是我的祖籍浙江镇海,一个是出生、成长的上海,还有一个就是江苏无锡。
——徐芑南
“我这一生里,有三个地标,一个是我的祖籍浙江镇海,一个是出生、成长的上海,还有一个就是江苏无锡。在江苏,我待的时间不是最长,但寄托的感情最深,因为,这里是我圆梦的地方。”
2017年的春天,“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在太湖之滨无锡,将自己与江苏29年的情缘,向记者娓娓道来。徐芑南说,他深深地感谢江苏,因为在这片沃土上,他坚守一生的深海强国梦,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马薇
报效祖国,花甲之年重挂帅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在世界载人深潜榜上刻下了“中国印记”。“蛟龙号”潜航员与“天宫一号”航天员成功对话,海天同庆,举国欢腾。
此时此刻,作为“蛟龙号”总设计师的徐芑南,忍不住热泪盈眶。为了这一天,他在太湖之滨无锡,足足奋斗了近30年。
2002年,科技部启动“十五”期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打响了我国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他是我国从事深海潜水器研究的元老,先后担任过5项载人和无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并多次呼吁国家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
而此时,徐芑南已经从中船重工702所退休了6年,正携老伴在大洋彼岸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徐芑南夫人方之芬回忆道,当时接到电话,徐芑南一个劲说:“来不及了!赶快要赶回所里!”
徐芑南自己则说:“从1992年开始,我就在做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的准备工作。我想圆这个梦!我可以!”
不顾患有严重心脏病,徐芑南毅然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的生活,带着老伴回到祖国,回到无锡,为梦想冲刺。为了方便工作,徐芑南夫妇把家安在了702所招待所,从此一住就是10年。
作为总设计师,徐芑南不仅带领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而且不顾年龄和身体的限制,坚持亲自验证自己的科研成果。2009年8月,“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徐芑南坚持和大家一同登上母船“向阳红9号”。他说,上船的时候,自己随身携带的花花绿绿的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装满了一个拉杆箱,“吃药就像吃饭一样”。即便如此,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了10天,剩下的时间,他都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
“蛟龙号”十年研制过程中,徐芑南带领团队破解了载人潜水器整体抗压、坐底方法、下潜上浮流程、应急技术等一个个关键难点,不断刷新中国人在大洋上的深潜新纪录,被科技部领导称之为“国家的宝贝”。迄今为止,“蛟龙号”已成功下潜近140次,先后搭载40多名科学家开展海底近距离研究,把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结缘无锡,扎根太湖29年
“我想设计它像一条鲸鱼,流线体型的,一个要它直航稳定,一个要它机动灵活……”很多年前,在风光秀丽的太湖山水间,徐芑南在心中默默描画出“蛟龙号”最初的倩影,他的深海梦,从此启航。而他圆梦的过程,恰与无锡这座城市奋进发展的历程同频共振。
1971年到1981年,徐芑南在这里工作的第一个十年间,无锡人务实地抛开争论,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而徐芑南则顶着巨大压力,突破技术封锁,自行研制出我国最大的压力筒设备系统,奠定了我国水下舰船结构研究基础。2002年之后的十年里,无锡大踏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徐芑南和他的7000米载人潜水项目组一起,向着尖端深海科学领域发起冲刺,一次次刷新着“中国深度”。
2013年12月,徐芑南以77岁高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告诉记者,当他在无锡702所的办公室里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不仅为自己,也为702所这个集体。“这是对702所全体同志工作的肯定,特别是对年轻同志的一种激励。”徐芑南说。
无锡务实奋进的城市气质,滋养了徐芑南不断迸发的灵感,也促使他最终把家安在了这里。走在702所周围,徐芑南和老伴方之芬,常常忍不住感叹无锡城市的变化,“我们刚到这儿时,边上全是农田,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高楼林立,这个变化太大了。”徐芑南说。
“我非常希望,江苏能够在深海技术突破上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我国深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徐芑南说。
原标题:“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深海强国梦,圆在太湖之滨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