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项行政许可事项 高新区经开区启动改革
如何破解“准入不准营”的问题?按照国务院部署,省政府日前决定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及全省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试点期为一年,通过复制推广上海浦东新区成功经验做法,将100项行政许可事项采取取消、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制等方式,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证照分离”势在必行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所谓“照”,指的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证”,指的是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企业要想进入市场,开门营业,必须先拿到许可证,再去办理营业执照,这就是传统的“先证后照”。
我国设立自贸区后,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推出“先照后证”改革,企业可先办营业执照,确立商事主体地位,再办各类行业许可证。此举将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大大降低企业设立门槛。
然而,“先照后证”仍需改进。尤其是行业准入许可,存在审批事项过多、时限过长、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等问题。企业获得营业执照后,还需耗费大量精力办理行业许可证。基于此,“证照分离”改革应运而生。
“‘证照分离’是继企业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之后,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三阶段。”省编办主任俞军分析说,“先照后证”打开注册的“玻璃门”,“证照分离”则是将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
改革红利如何,企业最有发言权。以上海为例,去年3月,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推出国际商务培训项目。作为我国首家外资职业培训机构,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从注册登记、筹建到开业,得益于“证照分离”试点的告知承诺制,历时仅3个月。以往,培训机构领取营业执照后,要到人社部门申请筹建,需10—20个工作日。如今签署《告知承诺书》后,当场取得同意筹建的行政许可。
“证照分离”怎么推进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如何推进?对照国务院要求和浦东新区经验,我省选取100项行政许可事项采取五类方式管理——
取消审批。对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备充分的市场自由竞争条件、通过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能实现自律管理的,取消行政审批,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后可直接开展经营活动。包括出版物出租经营备案等5个事项。
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对政府需及时、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并以此为线索开展跟踪管理、维护公共利益的事项,改为备案管理。企业将备案规定的材料报送政府有关部门后,即可开展经营活动。包括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等2个事项。
简化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对需要符合一定条件,经现场验收、样品检测等实质审查合格后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事项,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的经营行为且风险可控的,实行告知承诺制。包括从事出版物零售业务许可、保安培训许可证核发等23个事项。
提升审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对暂不能取消审批,也不适合采取告知承诺制的事项,公开事项目录和程序,明晰具体受理条件和办理标准,列明审查要求和时限,实现服务事项标准化。包括国内水路运输业务经营审批、港口经营许可等37个事项。
对涉及公共安全等特定活动,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的事项,继续强化市场准入管理,依法办理相关许可证,但必须在法定或承诺期限内办结。包括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审批、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审批等33个事项。
有没有证都要监管
“证照分离”关键是“照后减证”,我省将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等相关改革,按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原则,全面梳理、分类处理各类涉企证照事项。将改革后属于信息采集、记载公示和管理备查类的各种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事中事后监管要加强。“‘证照分离’改革,将改变以审批发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管理体制,革除与审批发证相关联的寻租权力和不正当利益,改变与审批发证相伴的‘看家本领’。”俞军指出,要着力探索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平台。
省政府明确要求,相关部门要消除只管有证的、不管无证的、不审批就不监管、出了问题就暂停审批等错误认识,做到不管部门发不发证、不管企业有没有证,都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坚决防止审批与管理脱节。
改革试点中,相关部门将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工商部门在市场主体注册后,落实“双告知”制度,通过书面告知办事者领照后办理相关许可,通过信息平台将有关信息告知相关许可部门。构建工商登记信息、行政许可信息以及部门监管信息的共享机制,真正实现“宽进严管”。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开展大数据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及时预测监管风险,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黄 伟)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