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60多年前的大学讲义吗?83岁南师校友将它们捐赠给了母校
“作为南师大的学生,自己一刻也没有忘记党的培养,恩师的教诲,常常用这些史料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教育。现在已退休二十多年了,我想自己保存的这批史料如果放在母校,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5月的一天,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许小东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在信中,83岁校友施贻民老师一字一句地写下了自己对母校的怀念与感谢,并表达了想要向母校捐赠自己当年上学时所用讲义的愿望。
施贻民
6月10日,施贻民老师带着厚厚的讲义,在老伴和儿子儿媳的陪伴下回到了母校,见到了阔别60年的班主任孙宁珍老师,与生科院党委书记许小东、院长戴传超,以及生科院师生代表共同追忆当年求学经历。
施贻民是南京师范大学1960年生物专修科四班的毕业生,在校时是班上团支部副书记兼班主席。作为从省内县市直接保送至大学的学生,他只需要交纳书本费,但贫寒的家境依旧使他的生活较为艰难。但那时的他一点也不觉得艰苦,心里想的是如何争分夺秒地多学一点科学知识,毕业后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以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作为一名学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我还是刻苦学习,学到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施贻民年轻教学时
当年大学毕业离校时,大部分同学把讲义处理掉了,但施贻民却没有舍得丢弃。在他眼中,这些讲义是党和国家培养他在高等学府学习的珍贵文献。他完好保存了由孙宁珍老师认真批改的“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人体解剖学”全部“生理学实验报告”。毕业时,他用省吃俭用攒起来的钱把这些讲义一本本装订好,当作自己的宝贝运回家精心保管。
毕业后施贻民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去,分配到家乡的通海区川港中学,担任教工团支部书记,团县委聘其为大队辅导员,任教数学(算数)、政治、生物等课程。这些讲义被他带到工作岗位,作教学参考。“在1969年南通地区、市组织编写农业基础知识(初、高中)课本时,派上了大用场。”
施贻民老师说,这些油印讲义都是由老师们亲手在钢板上刻出来的,凝聚着老师们在当时艰苦条件下付出的智慧与心血,是见证母校发展的珍贵而重要的史料。同时,他希望这些讲义能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怀着对母校的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愿望,施贻民决定将这些讲义捐献给母校。
在得知施贻民校友捐赠60年前生科院的油印讲义,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姜晓云非常高兴。他表示,这批油印讲义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见证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南师大教师的教学状态,是不可多得的校史资料。“要尽全力运用好、保存好、管理好这批资料,校史馆将挖掘其内在价值,让这些见证南师大教师教书育人历史的资料发挥独特价值,引领更多师生尤其是师范专业学生积极投身教书育人行列,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