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坟地“瘦身”记:散坟搬迁节地千亩 墓园变花园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地葬、生态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江苏省,不少地区修建骨灰集中存放堂,比原有的传统安葬方式更加节省土地。花园般的公墓,破解了以往乱建墓、乱安葬的困局。
此外,树葬、花葬、江葬等不留骨灰的生态葬也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目前,南京市有近万名逝者采用生态葬。
清明时节,祭扫逝者。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传统的安葬方式对我们的墓地资源提出挑战。节地葬、生态葬等新型安葬方式,给了我们另一种选择。
墓园变花园,散坟搬迁节地千亩
3月27日,农历二月十九,江苏张家港市锦丰镇三兴片区的黄老太带着儿女来“永安园”扫墓。
“永安园”是当地镇级公益性骨灰堂,黄老太老伴的坟墓原来就在自家屋后的自留地里,去年冬天响应政府号召将其搬迁到了骨灰堂里,今年清明是全家第一次到墓园扫墓。在来时路上,黄老太还一直跟儿女们念叨:“你爸迁坟的那天,我生病下不了床,也没去那个骨灰堂看看,心里一直不稳当,担心他要怪我……”尽管儿女们安慰她,她还是抑制不住情绪,偷偷掉下了眼泪。
然而,当黄老太走进“永安园”的一瞬间,她怔住了,不住回头问搀扶着她的儿子:“小华,我们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呀,这是放骨灰的地方吗?这可真像个大花园啊。”儿女们都被老太太给逗乐了:“妈,这下你放心了吧,我们是把爸爸搬进公园了。”
黄老太将信将疑穿过一条长长的思念廊,进入一幢三层高的楼房,看着进门处大气的玄关、洁净透亮的地砖、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盆景,心中还是不相信。直至儿女把黄老太带到了老伴的骨灰存放架前,她才确信。简单祭拜后,黄老太缓缓地在长廊边的石凳上坐下:“老头子啊,你住在这里我放心了,看看这里的花、这里的树,哪比花园里差啊,怪不得村里的人都把祖坟搬这里来了呢。”黄老太又转向儿女叮嘱道:“我走了以后,你们也把我送这里来,这地方我看着舒服。”
相比于传统的墓葬,这种集中存放骨灰的节地葬节约了大量土地。张家港市民政局副局长孙海介绍,该市从2007年起就推行节地生态葬,兴建了17个镇级公益性骨灰堂,实行散坟整治搬迁。目前全市散坟整治搬迁率已近100%,节约土地1200余亩。此外,该市在散坟整治搬迁中,还实行三代以上骨灰集中深埋,在经营性墓区和部分公益性骨灰堂开辟生态葬专区。
破乱葬困局,建好公墓做好服务
乱埋乱葬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一大原因。
2002年,常熟市梅李镇投资千万元资金,利用长江边无法农耕的江滩,建成了占地265.5亩,墓穴5.9万个的思亲苑公墓。公墓有38个花坛葬区,两幢三层高的骨灰存放堂。思亲苑建成后不久,该镇居民糜先生从未见过的祖先和爷爷、奶奶就成了第一批“搬迁者”。
“要是在前几年,农村人接受不了这样的方式。”糜先生介绍说,思亲苑绿树成荫,平坦的水泥甬道、格子化的墓穴,潮涌的泥土里还带着长江里特有的味道。祖父母几十年来葬在乱坟堆里,如今在这里有专人管理,路脏了有人扫,草长了有人拔,比之前好多了。
徐州市睢宁县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坦言,以前县里每年对乱埋乱建坟墓进行清理整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平后的坟墓第二天全部复垒,有的甚至是比之前垒得更大。受传统观念影响,群众不配合,开展殡葬改革工作举步维艰。
为了遏制乱埋乱建坟墓现象,县里组织民政部门深入镇、村走访调研,听取百姓心声。经过了解,群众乱埋乱建坟墓除了有一定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的因素外,另一大原因就是葬无去处——全县除了一处经营性公墓外,再无其他可安葬的公墓。
围绕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该县一方面调研建设百姓认可的“花园式”公墓,16个镇投入约8000万元,建成“花园式”公益性公墓,并按照“四季常青,季季有花”的标准打造墓园,让老百姓感受到把亲人安葬到墓园是一种孝亲的表现,让公墓成为安葬逝者、慰藉生者的人文纪念地。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引导群众接受殡葬改革,对不在基本农田内、面积规模大、平迁难度大的“老林地”,根据群众意愿和周边环境,采取“去坟安放卧碑”或栽植树木方式进行改造,全县100多个过去杂草丛生的“老林地”变成如今四季常青的“小花园”。
“过去老人去世后都是埋在田地里,土地流转后得迁坟,但往哪儿去实在是犯愁。现在安葬在公益性公墓,这些麻烦就没有了。”睢宁县王集镇一位村民在清明祭扫时感叹:这里环境好、有人看护,把老人安葬在这很放心。
引导生态葬,不留骨灰奖补三千
去年8月的一个下午,镇江扬中市一位董姓市民向当地民政部门打来电话,咨询人去世后骨灰撒江需要办理什么手续。“人出生时什么也没带来,死后也没必要占块地,还得给别人添加麻烦。”董先生介绍,自己时年46岁,是三茅街道普济村人,身患直肠癌已经到了晚期,死后不愿垒坟立碑,让孩子把自己骨灰撒入长江。
工作人员告诉他,按照扬中市“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相关规定进行丧葬的,可享受2300元的基本丧葬服务费惠民减免;骨灰送安息堂的,可免费存放;对不保留骨灰或捐献遗体的,可以享受3000元一次性奖励补贴。遗体火化后殡仪馆按家属要求派车辆送到指定地点见证骨灰撒入长江,并且当场给家属兑现不保留骨灰的奖励金。
两个月后,董先生去世,他的子女按其生前嘱托,将骨灰撒入了长江。他的家人介绍说:“父亲思想比较开明,他这样做也离不开市里长期以来对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引导。”
据了解,扬中市人均耕地不足0.5亩,全年死亡人口2100人左右。面对人多地少的现状,近年来,该市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殡葬”专项行动,并根据群众身边事例编排殡葬改革节目,用深入基层汇演等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壁葬、室内格位立体存放等节地葬,乃至不保留骨灰的降解骨灰盒花坛葬、草坪葬、树葬、江葬等生态葬被越来越多市民所接受。
位于南京的雨花功德园是江苏最先推出生态葬的陵园。2003年,该陵园就开辟了一处占地近200平方米的桂花林作为生态树葬、草坪葬的骨灰安放地。目前,南京市有近万名逝者采用生态葬,其中九成以上选择在功德园安葬;自去年以来,雨花功德园生态节地葬比例超过60%,在这其中壁葬等占50%,花坛葬、树葬、雨花石葬等占50%。
记者了解到,不少市民选择各类生态节地葬,有政策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在雨花功德园,1000多元的“生态价”就可以选择生态节地葬,“降解葬式”费用全免,“不留灰、不留碑,在园区指定位置刻上逝者名字”的安葬方式由政府提供千元左右的奖励。同时,该园还规划了主题区,强调文化归属感,如建立知青文化墙、军魂园及军魂墙,并实现了骨灰安放、凭吊祭扫、人文景观、传统教育、休闲踏青的多功能融合,增强了生态节地葬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