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记录:拍摄老站,用镜头和时间赛跑

29.01.2015  11:31
新华记录:拍摄老站,用镜头和时间赛跑 - 新华报业网
新华记录:拍摄老站,用镜头和时间赛跑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自由摄影家,用“”的眼睛捕捉世界  

  他们的镜头下,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的世界,也是一个独特的审美的世界。在他们眼里,时代与社会、自我与他者,既浑然一体,又意味深长。让我们走近他们,体验影像里的温度,镜头下的情怀——记忆与遗忘,时间与速度,优雅与审美,在飞驰的时代列车上,让我们聆听他们镜头里的声音——

   拍摄老站,用镜头和时间赛跑

  冯方宇     苏州望亭站

  

  冯方宇今年37岁,胡子拉碴,风尘仆仆,整天挎着他硕大的相机走街串巷。1999年从南师大美术学院毕业后,冯方宇做了8年广告设计工作,然后就开始了自由摄影家生涯。他的镜头聚焦于南京明城墙、陵墓石刻、民国建筑,还经常开着车全国各地到处跑,遍及河南、河北、辽宁、北京、陕西等地,专门拍摄陵墓、石刻、园林。慢慢地,年轻的冯方宇开始有了一种“历史感”,他的镜头语言捕捉着关于时间、速度、记忆、遗忘的秘密。几年前,他开始拍摄沪宁铁路区间站,这是一个文化情结,更是一种人文使命。

  沪宁铁路于1908年4月1日全线通车,当时线路全长311公里,由上海北站至南京下关站,沿途共设车站37个。1928年至1949年,因南京是民国首都,该线路曾被称为“京沪铁路”,是长三角重要经济动脉。解放后,作为全国最繁忙的铁路之一,沪宁铁路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冯方宇小时候经常乘坐沪宁线火车,长大后更是经常沿着这条路线出差,“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座座小站,或精致整洁,或凌乱破旧,但都有自己的个性,仿佛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当冯方宇将镜头对准它们的时候,记忆一下子苏醒过来:苏州望亭站,是日据时期的站房,花木婆娑中一间小巧玲珑的木屋,清雅而质朴;上海黄渡站,淡黄色外墙,金黄色坡顶,端庄而内敛;镇江高资站,花格窗、重木门、水泥墙,其“乱搭”风格带有特殊年代的影子;常州新闸站,青砖黛瓦,小巧玲珑,破旧之中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冯方宇沿着这条铁路线,追逐着一个个区间站,仿佛寻访故乡久违的朋友。

  然而,任凭冯方宇脚步匆匆,相机咔嚓声不断,也无法追赶这些小站消失的速度,“很多小站几年前还在,再去的时候就不见了”,说起这些,冯方宇怅然若失。改革开放以来,在历次火车提速以及多条高铁通车之后,这些区间小站相继结束了客运使命,有的被废弃,有的被拆除,原先因车站而集结的经济圈、生活圈失去了吸引力,乡镇经济中心转移,人群迁徙,经济与社会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

  作为一个自由摄影家,冯方宇常常是“独行侠”,他说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用镜头和历史对话,与时间赛跑。“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稍微迟一点,很多东西就从眼前溜走了,永远也没有了,你无法补救,更无法复原。这些老火车站,作为历史遗存,很有价值。”在冯方宇的记忆中,无锡硕放站边有一条老街,那条马路就叫车站路,当年理发店、杂货摊、小饭馆、洗澡堂应有尽有,非常繁华,而这一切,随着硕放站的停运,几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常州戚墅堰站,是红屋顶,西式建筑,很漂亮,说拆就拆了,因为对面就是高铁站;丹阳陵口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特色,2008年左右还完好保留着,后改成仓库,去年终于还是被拆掉了。“其他如苏州浒墅关站、上海安亭站、常州横林站,都不可避免地被拆除了。时代在发展,我们不可能让这些老建筑都能完好地保留下来,但我的镜头要给历史留下一点记忆,一个见证!”冯方宇认真地说。

  几年当中,冯方宇沿着沪宁铁路拍摄了二三十个区间站,他的镜头自然还伸向了小站周边的风貌,城市、乡村、个体、人群……冯方宇举例说,多年前,这些小站边的居民可以在区间站乘车,几块钱的车票就可以去邻近城镇串门。晃晃悠悠坐着慢火车,每到一站,都可以停留几分钟,此时乘客可以下车透透气,或者探窗买上几盒当地的特色小吃:苏州的卤汁豆腐干,甜而不腻,用牙签插着品尝,别有风味。无锡的肉骨头、面筋包,是实惠的送礼佳品;到了镇江,水晶肴蹄拌香醋,人间至上美味……

  当人们坐在高铁上疾驰而去时,沿途的风景倏忽而过,人们总是来去匆匆直达目的地,却失去了慢火车时代的审美。“我仿佛那个中途下车的人,逐站寻访沿途城镇乡村,提醒人们被忽略的风景。这些安宁的存在,仿佛一句呼唤:‘请慢点走,等一等你的灵魂’。”冯方宇还提醒人们注意“生长”与“消失”的关系:那些高铁与老站并置的土地,仿佛两个时代的并存,新时代在生长,旧时代在消失;高铁线路拔地而起,农耕村庄退出舞台,“我们欢迎时代的进步,不过,我们还应该经常看看过去!

  本报记者贾梦雨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