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22.11.2016  18:34

   省党代表热烈响应“推动沿江两岸现有产能改造提升有序转移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按照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推动沿江两岸现有产能改造提升、有序转移,腾出高端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空间,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风光旖旎的长江、流金淌银的长江;储罐林立的长江、水源保护的长江……将什么放在优先位置,基于我们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准确把握。记者注意到,党代表们在热烈讨论中对此逐渐形成了共识。

   加与减”中坚守生态红线

  我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我省以5.2%的国土面积、13.6%的人口,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2.7%的进出口总额。江苏沿江八市以占全省近一半的面积、五分之三的人口,创造了全省八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九成的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元,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巨大的环保和安全压力。省党代表、省安监局局长陈正邦说,长江岸线江苏段占了整个长江的1/7,江苏段运量占长江运输总量75%左右。同时,沿江地区有24个化工园区,化工总产量占全省行业比重达到73.3%。环保和安全生产压力很大。实施长江大保护,安监部门首先要摸清家底,重点掌握化工产业布局,包括生产、运输、储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从源头上加强管控,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关停并转,存在重大隐患的必须停产整顿。同时,严格把控入门关,安全许可年审不合格的一律停发安全许可证,新上马企业严格按省政府关于化工企业发展意见要求审批。他说,目前正在调研起草我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很多指标都会高于国家标准。

  省党代表、靖江市委书记赵叶坦言,沿江岸线资源非常宝贵,前些年沿江大开发,靖江已有30公里左右的岸线用于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之后,靖江在思考:已在沿江布局的产业必须通过提高环保设施建设、推进清洁生产水平以及有序转移来向绿色转型。其他的岸线,则必须把保护放在开发的前面。李强同志强调,对资源利用、安排重大投资项目等一时看不明白或认识不统一的,要有“慢思维”。因此,对于另外10公里左右可开发岸线,我们准备留给未来,绝不轻易开发。

   去与留”中实现持续发展

  对于开发强度较大的江苏而言,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如何科学优化存量是一道必答题。优化过程中,现有存量必然是有去有留,那么,让谁去让谁留?

  “沿江地区必须心中常念生态保护,脑中长思生态保护。通过产业层次提升腾出整合高端优势资源的空间,通过资源优势整合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把沿江更多生产资源整合转向生态资源。” 省党代表、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说,常熟拥有32.1公里长江岸线,沿江化工布局相对较多,将通过化工企业进区,淘汰低端分散化工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常熟通过调整、转移与淘汰相关产业项目,每年盘活土地5000亩左右,部分用于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产业,部分用于生态补偿,拓展生态空间。

  在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看来,让谁走让谁留,不能光靠行政手段,更多要通过环保安全标准的提高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的调控来形成倒逼。比如,同样是减排一公斤二氧化硫,可能在环境容量较大的地方,价值体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如果在沿江、本身环境容量已经非常紧缺的地方,它的价值就要有更高的体现。分地区设置不同的排污收费标准,可以引导一些企业离开沿江或想方设法提高绿色生产水平。

   “乘与除”中力求“美美与共

  对于沿江城市而言,长江岸线不能仅仅是码头和储罐,必须提高生态保护、生活岸线的比例,腾出城市的亲水空间,让城市与长江能够相互映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地处长江之滨的南京市建邺区近年来大胆做“除法”,把滨江以前破旧杂乱的棚户、码头全部拆除,区域范围内的11.6公里滨江岸线全部打造成市民乐享的滨江风光带。省党代表、建邺区委书记张俊表示,“”去了脏乱差的建邺,如今已成为南京的品质新城,不仅是百姓安家置业最热衷的地区,而且吸引了一大批智慧型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在此集聚。注重生态不仅没有影响发展,反而成为科学发展的加分项。

  美好的城乡环境,可以对发展产生“乘数效应”。这一点,省党代表、省旅游局局长秦景安深有感触。江苏是旅游大省,2015年江苏旅游业总收入已达9050亿元。而美好的生态,正是旅游的重要支撑。秦景安表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流域的旅游发展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我们正在做规划,要将江苏的沿江城市群和大江风貌融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他告诉记者,目前江苏沿江一些岸线上生产性的设施还比较多,但他很高兴地看到一个趋势,有一些地方已经决定将长江沿岸的码头搬迁,将腾出来的岸线用于发展旅游业。

  ( 杭春燕  邵生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