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标配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离不开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是顺应民心和符合时代要求之举,是文明社会里幸福追求的明智之举。一棵树究竟有多大作用?其实,一棵树就是一把伞,一般树冠能截留雨水的15%-40%,可保护地表免雨水的冲刷;一棵树就是一个加湿器,一棵中等大小的树,一年可从土壤中吸收水4000公斤左右,并通过蒸发湿润空气;一棵树就是一个吸尘机,一棵中等大小的树,能滞留大量粉尘,使降尘量减少23%-55%,飘尘量也可减少37%-60%;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一棵中等大小的树,每小时可放出氧气1.8公斤,白天生产的氧气满足64个人的需要;一棵树就是一台吸毒器,一棵树吸收的有毒气体有时达10多种,如松柏树、樟树、夹竹桃等都是“吸毒”的能手……多种植树木,多培育有结构的、多层次的森林和绿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所以,做好造林绿化是国家大计,是百姓福祉,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森林生态安全工作时,强调突出抓好四个着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他要求,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要研究制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性法律,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习近平一连说了4个“着力”,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森林生态发展重任在肩,时不我待。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要坚定“植树造林营造幸福”的共识。眼下,人们纠结比较多的是雾霾,其实,要争取“呼吸的幸福”,使大气得到净化,植树造林就是好措施。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为摘掉“雾都”的帽子,其中一个有力措施就是植树造林。在城市外围建造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使得绿化带是城市面积的3倍,真正成为森林城市,也从此告别了雾霾。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要保持“林业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清醒认识。最新森林资源核算显示,我国林地林木资源价值5年增加42.1%,林地面积增长了2.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虽然成绩斐然,但森林覆盖率比全球平均水平仍然低了近10个百分点,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虽然全国活立木蓄积增长了10.4%,但我国人均森林资源蓄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我国缺林少绿的总体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打造“青山常在”,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掀起植树造林新高潮;需要坚持依法治林,用法治思维规划、指导绿化的全过程,让绿化少走弯路;需要坚持科学引导,保证森林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要牢固树立“既要造林,更要管林”的理念。重植轻管,不但不能成林,还是莫大的浪费。只有把后续管理做扎实,健全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探索采取多种管护模式,切实将每一棵该管的树坚决管住,把每一寸该守的林地坚决守住,并借助各种形式,普及《森林法》等相关法津法规,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让更多的人为森林资源保护贡献力量,才能“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真正实现青山常在、幸福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