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提升江苏品格,倾听一线的声音
新华报业网讯 文化强省再出发,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归根结底,文化才是铸就江苏品格的最终力量。对照《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落实“三高两强”目标任务,让文化成为江苏发展最深厚的力量,一线的实践鼓舞人心,基层的期待值得倾听。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渗入生活的历史最有生命力
《意见》原文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得到系统梳理研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传统村落、古街区、古祠堂、古书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的保护建设,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真正“活”起来。
实践探索
“不来东关街,不算到扬州。”如今这句话被众多游客口口相传。东关街全长1122米,地处扬州5.09平方公里老城区核心地带。8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破败杂乱的老街。如今已成为扬州一扇人文窗口,一条穿越千年历史的文化长廊。留下“活的”东关街,扬州人首先做“减法”,先后迁出7万古城居民,减轻古城负荷;接着又做“加法”,对古城200多条背街小巷逐一整治,铺设了供电、通信设施以及上下水管网,改善了老城人居环境,让留在老城的6万多居民过上舒适宜居的生活。
恪守“活化保护”,扬州大力实施文化博览城建设,建成各类文博场馆101个、文化广场10个,建成扬州八怪书画展馆和《四库全书》展馆,让扬州文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敬畏历史,扬州近5年累计收回已出让但开发过程中发现文物的土地三块、调整商住用地规划近1500亩,减少土地出让收益近50亿元。
发展期待
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冬冰: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人与历史自由对话,是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我们应该坚持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走近市民,走进生活,走向心灵。江苏在如何创新文博场馆管理模式,如何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文博场馆的运营和管理,如何加强对已建文博场馆的管理开放和利用率考核评估,不断提高场馆管理、运行水平,仍然要积极探索。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创作者要多关注,政府要多投入
《意见》原文
文化传承创新更加自觉,江苏红色文化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围绕党史和江苏的军事文化,推进建设一批网上党史纪念场馆,编写出版一批党史教材和普及读物,推出一批文献纪录片,打造一批广播剧、影视剧(动漫)、舞台剧,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实践探索
近日,一部反映新四军热血青年投身抗战题材的舞剧《烽烟桃花飞》,正在紧锣密鼓付排之中,这部由盐城市演艺集团原创的大型舞剧将献礼抗战胜利70周年。
盐城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刘少奇等一大批新四军将领在这里战斗、生活,由此留下的抗战遗址、遗迹成了盐阜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
盐城把红色文化作为特色名片,从248处革命遗址中遴选出近30处重要遗址进行三年规划建设,市本级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各县同时拿出配套资金,市县联动,合力推进。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提升项目已于去年底对公众开放,华中鲁迅艺术学院烈士墓提升项目也将于近期对公众开放。盐城与新四军研究会、安徽省委党校等合作,共同筹建“新四军研究数据库”,目前已收集有关新四军的各种信息8000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