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童不再惊恐 让母亲不再泣叹
国家公祭日之夜,世界各国友人手捧红烛祭奠死难者——
13日晚,国际友人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祈祷。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万程鹏 摄
13日18时,首个国家公祭日之夜。南京,寒风阵阵,烛光荧荧。1213只红烛被依次点亮,一块块黑色花岗岩无字碑在和平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镌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照壁上的这段话,是入夜祭奠者对77年前惨遭侵华日军杀戮的死难者魂灵的告慰,也是当夜在此进行“烛光祭”的世界多国友好人士的心声。
来自南京高校以及中小学的100余名青少年,与中日韩三国僧侣以及来自俄罗斯、丹麦、日本、韩国等国际友人,一起聚集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曾经遭遇集体屠杀的遗址上,共同举行了第六次“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暨和平烛光祭”仪式。现场的每一位来宾都神情凝重,虔诚地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哀悼,希望逝者能够安息。
来自美国加尼福尼亚的罗杰·斯帕克斯第一次来中国,他说这烛光闪烁的夜晚是他一生中最特别的一夜。“我的外祖父就是当年鼓楼医院的医生裴瑞德。在那场人类浩劫中,外祖父竭尽全力救助过很多人,这次来到家族故事中无数次出现的地点南京,我深受震撼,也为祖父所做过的一切而感到自豪。”他手中的红烛摇曳,恍若照见祖父曾经走过的路。
“七十七年前的那场洗劫不仅是南京的记忆,中国的记忆,更应成为人类永不能磨去的记忆。”来自丹麦的斯帕克斯坚定地说道,她将红烛轻轻地放在长明灯旁。她表示这次来南京重走舅舅走过的路,双手触摸舅舅救助人的场所,她处处感受到这座城市对舅舅的怀念。她说:“怎样面对历史,意味着如何开创未来。历史从未远去,记住历史,才能珍视未来的路。”
今夜,寒风凛冽,仿佛在呼啸着诉说那段悲惨的历史;红烛摇曳,寄托着对30万死难者不尽的哀思,这是对生命的尊重,这超越国界。“如果地底下的亡灵会说话,他们一定和我们一样希望建立一个人和人之间充满尊重、充满爱的世界。”韩国独立纪念馆馆长尹柱卿女士动情地说道。对着烛光,她祈愿悲惨的历史再不要重演,祈愿当晚的烛光能够再一次点亮世界的和平之梦。
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馆长扎巴洛夫斯基夫妇手捧红烛,低头默哀。扎巴洛夫斯基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损失惨重,伤亡重大。此刻,不仅是南京在悼唁死难者,更是全中国、全世界追忆历史!“记取伤痛,祈愿和平;呼唤和平,反对战争,这是人类永恒的愿望。”
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林伯耀先生至今没有改变自己的中国国籍,“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后代,我痛恨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我也永远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也永远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光荣和自豪。”看到自己曾参与提议的国家公祭日在今日成为现实,林伯耀很是感动。“国家公祭日的举办是以国家名义,尊重逝去生命的尊严,同时也是发出了中国强有力的声音: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温暖的烛光也映照出了林伯耀花白的头发与坚毅的表情。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倾泻心中的情感。”叶恕兵和父亲在冬夜的寒风中持烛静默。当年祖父叶在增是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的大法官,那是家族最为光荣的一页。“作为后人,我们要有为民族担当的责任感。我相信,经过国家公祭日,经过今晚烛光祭奠,会有更多有为青年,肩负民族使命,圆梦中华。”叶恕兵把红烛放入祈愿池,许下他的愿望。
“今天来参加烛光仪式的和平友好人士来自世界各地,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愿:用我们的力量争取、维护和平,让和平的阳光雨露照耀到世界的每一寸土地、滋养每一个尊贵的生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颜芳 沈峥嵘 实习生 王敏
原标题: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