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为全球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8月2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京发布《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创新,确保包容性的人类发展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以“通过社会创新促进包容性的人类发展”为题,探讨了中国日益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建议通过社会政策和公共治理领域的创新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发展挑战。《人类发展报告》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持开发的系列研究报告,关注全球最迫切的发展议题,发布各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并提供政策建议。最新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是在开发署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由中外专家共同撰写而成。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应当只注重经济发展,而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本报告以此为依据,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2014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政策的进步。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成功帮助6.6亿人摆脱贫困。在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在过去10年持续稳定在99%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近10年来都稳定在99%以上,2014年为99.81%,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80%和99.83%,女童还略高于男童。
备受关注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多数地方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财政保障体系和学区招生计划,在学籍管理、招生升学等方面落实同城待遇,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权利。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督导报告,2014年,全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达到1294.7万人,79.5%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基于在城市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突出,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制度设计,并出台了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加大了政府投入,发展公立幼儿园。同时,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幼儿园。截至2014年,全国在园幼儿4050.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0.5%。与此同时,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已在14个地区开展,通过整合社区、家长和托幼机构的资源,探索科学规范的幼儿教育模式。
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这些措施的实施,预期将对中国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针对失学女童教育而开展的“春蕾计划”,自2014年底已实施了25周年,募集社会捐款14.58亿元,资助女童251.7万人次,捐建春蕾学校1154所,对52.3万人次女童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编写发放儿童特别是女童性安全宣传教育手册100万套。
受益对象由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女童扩展到女高中生、女大学生,由农村贫困家庭儿童扩展到留守流动儿童,由对大龄女童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扩展到春蕾教师培训,由资助女童学业扩展到关爱女童安全,项目内涵日益丰富,资助领域不断拓展,资助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关爱儿童特别是女童教育、安全、健康资助的福利体系。
在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远高于70岁的世界平均预期寿命。
2014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21.7/10万,较1990年的88.8/10万下降了75.6%,提前一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至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11.7‰,提前8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在妇幼健康方面的努力为促进全球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包容性人类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经济增速趋缓、大规模人口流动、公众预期提高与数字鸿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