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警方辗转五千里,破重大网络诈骗案

18.03.2015  18:53

  通讯员江公宣记者海峰

  中国江苏网3月18日讯 他是一名厨子,本来生活安稳,可突然间想发财一夜暴富,他开始整天研究化学材料的市场价格。一个厨子不好好做菜,却整天研究市场价格,这又是咋回事呢?随着警方深入调查,这名厨子的发财秘方被发现了……

  A

  诈骗陷阱

  两老板网购低廉生产原料上当

  “老汪,我在网上找到一家销售苯酚的公司,比市场价每吨少了好几十呢。”2014年11月12日,江都某保温材料厂老总马某向另一家保温材料厂的老板汪某打去了电话。两人经常一起下订单,也省了不少材料成本费。

  这天马某通过百度搜索材料“苯酚”时,点开了南京某化工公司的页面,看到页面上该公司出售的“苯酚”比市场价略低,于是立即拨打了该公司的联系电话。和公司负责人王总联系后,两人很快达成协议以每吨10200元的价格出售苯酚。马某随后便给老朋友汪某打去电话,两人商议每人向王总购买十吨苯酚,并在王总的要求下向南京某贸易公司的账户汇入了三万元的订金。

  11月13日上午,王总打电话告诉马某,公司已经发货。“马总,我们公司要求货款全清了才可以交货,我现在很快就到你那了,你赶紧把货款先结一下吧。”不久后,马某接到了司机电话,便将剩下的17.4万元的货款打了过去。

  汇款之后,马某左等右等却再也没有等到司机的电话,再打却没人接了。直到次日上午,马某和汪某才确定自己碰到了骗子。

  B

  省厅督办

  账户暴露两嫌犯的身份信息

  接到报警电话后,江都警方通过银行查询“南京某贸易公司”的交易明细发现,该贸易公司资金出入十分频繁,经常有从全国各地的款项汇入,并且一旦有钱汇入后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账户里的钱悉数取走,这是典型的电信诈骗的特征。随后,这起网络诈骗案件被江苏省公安厅列为挂牌督办案件。

  通过银行,江都警方了解到“南京某贸易公司”的账户于11月13日下午,在广东东莞和福建厦门两地的银行取款机里分别被取走了13万元和7万多元的现金。警方推断,犯罪嫌疑人此时应该就在东莞和厦门,于是分派两路民警立即奔赴两市。通过调取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两名嫌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东莞取走赃款的嫌犯是一名年约30岁的男子,戴着一顶淡色棒球棒;在厦门取走赃款的嫌犯是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穿着黑色皮夹克,背着单肩包。警方随即在两地进行走访调查,搜集两人的相关信息。

  C

  跨省破案

  辗转五千里历时一个月,主谋竟是大厨

  在东莞警方的协助下,江都警方了解到取走赃款的男子凌某与其妻子程某都是福建省安溪县人,此前暂住在东莞,刚刚返回福建老家准备过年,于是警方马不停蹄地赶赴福建安溪;另一路民警在厦门警方的协助下,也很快锁定了另一名犯罪嫌疑人章某,并查询到了他的暂住地点。2015年2月1日,在经历过一个多月、行程5千余里的调查取证后,警方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凌某、程某和章某同时进行抓捕。

  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三人均供认不讳。据了解,犯罪嫌疑人凌某现年31岁,程某33岁,两人系夫妻关系,此前在福建老家经营一家企业的食堂。一次朋友聚会时,夫妻俩发现身边的亲友们都发了财,于是心理就开始不平衡了,也开始筹划着“挣大钱”。在贪念的作祟下,两人开始合计从事诈骗活动,于是找来了程某的远亲章某“共谋大事”。

  D

  手法揭秘

  每天研究市场价格吸引顾客

  对于诈骗,43岁的章某驾轻就熟,2004年他就曾因诈骗罪蹲过一年大牢。章某长期住在厦门,嗜赌的他连自家的房子都卖掉了,正是经济上最捉襟见肘的时候,便与凌某一拍即合,组团进行诈骗活动。几人很快就明确了诈骗目标——化学材料的购买商,每天开始研究苯酚等化学材料的市场价格,并在网络上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标价吸引客户,隔三岔五就能赚上一笔,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千元左右的“小业务”,直到马某和汪某这两个大买家上钩。

  在针对马某、汪某的电信诈骗中,凌某三人明确分工,有凌某冒充“王总”和“司机”与马某周旋,程某扮演“客服小姐”的角色,章某协助凌某进行及时取款,三人成功地骗取了20余万元后喜不自胜,凌某和程某两夫妻更是提前给自己放了假,返乡准备过年了。

  目前,江都警方已将赃款全部追回,此案尚在进一步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