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07.10.2018  07:59
【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 新华报业网
【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 新华报业网
【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 新华报业网
【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 新华报业网
【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 新华报业网
【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 新华报业网
【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 新华报业网
【改革开放40周年】衣食住行,舒心笑容印证美好生活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2016年5月15日,首列宁启高铁上,乘客正在展示车票,从此可以从南京坐高铁直通南通。

  ①南京市民入住燕江新城保障房小区。乐 涛摄

  ②靖江市两位老人在饭店吃早餐。陈 琳摄

  ③2010年,在北京开往上海的高铁动车上,年轻人可以工作休闲两不误。

  ④刷卡消费、手机支付普及到方方面面。刘 晶摄

  ⑤高跃在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国营单位的‘八大员’”展墙作品《邮递员》前,和自己的照片合影。宋 宁摄

  ⑥

  2014年8月,全国首个第二代机器人餐厅出现在昆山街头。苏州市档案局供图

  改革开放40年,凝聚着亿万国人艰苦奋斗、只争朝夕的光阴故事。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道路,高铁将城市之间距离缩短,移动支付让生活更加便利,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发生了幸福“巨变”。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一张张老照片无声地描绘着这40年来的酸甜苦辣,记录着他们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足迹。

  住房:从“蜗居”到“宜居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是头等大事。40年来,城市中的平房旧楼改造出新,新小区成片崛起,农民的住房条件也大大改善了,拆掉了土坯房,盖起了座座新房。

  采访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下庙社区党委书记糜长锁时,他正在自家清洁整齐的厨房里洗碗。对于已居住了6年的燕江新城江山苑保障房,他相当满意(图①)。而在几年前,他在洗碗时可是要和蟑螂“打一场架”的。

  “那时候住的是自建房,自家用砖瓦建了三间平房,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头下小雨。”糜长锁说,2012年自建房拆迁后,全社区5400多户拆迁户住进了保障房,水电燃气一路通,整个小区跟商品房相似,还有专门的物业管理,绿化健身一应俱全。

  从“三代同堂一间房”到“一家三口一套房”、从“蜗居”到“宜居”,糜长锁最大的感受是自己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住得舒服了,一家人小日子过得开开心心,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饮食:从填饱肚子到吃出健康

  40年中,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到各种料理珍馐品种繁多,餐桌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巨大变化。如今,外卖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各色饮食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下单,快速便捷地送到顾客手中(图②)。

  下班到家,交通银行南京东山支行青年职员钱佳佳下意识地掏出了手机。点点手指,小炒肉、土豆丝、麻婆豆腐来一份。没过多久,外卖小哥就送来了热腾腾的家常饭菜,拆开来摆在桌上,就像自己做了一桌大餐。

  到了周末闲暇,逛超市、下馆子成为了钱佳佳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小时候,都是一大早和我爸爸去菜市场买菜。菜贩子摊位混乱,环境比较嘈杂,很不卫生。现在超市的菜分类明确、挑选方便,环境也更加好了。

  “人们的饮食习惯,正由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在钱佳佳看来,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下馆子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了。“是便捷的交通、先进的农业科技、发达的移动网络让千里之外的新鲜美食唾手可得。

  出行:交通变迁,是时代的迈进步伐

  40年前,你是坐什么交通工具出门的?旧时的街头,总能听到中巴车沿街拉客的声音……交通出行方式的几代变迁,仿佛就是时代的迈进步伐(图③)。

  在南京从事影视传媒行业的李素华见证了盐城到南京的时空距离从10小时缩短为3个半小时。“第一次从盐城来南京读书是1998年,先往淮安方向,再走205国道到南京,最高时速不到80公里,路况较差时只能开到40公里。”李素华说,早上出发下午才能到,一趟车坐下来累得七荤八素,有一年夏天随身带的干粮都捂馊了。

  没几年,宁靖盐高速就通了车,“全程高速”的字样贴上了大巴车,李素华到南京的时间也缩为半天。到了2007年,事业小有成就的李素华成了家买了小汽车,“那时候宁连高速已经通车,拿起方向盘随时随地出发,回老家已经成为一件简单的事。

  而今,江苏的铁路网规模不断扩大,铁路运营总里程达2791公里,其中高铁里程846公里。李素华就经常前往苏锡常和徐州洽谈业务,在高速行驶的京沪高铁列车上一天跑3座城市成为常态。“高铁时代,江苏人享受着‘说走就走的旅行’。”李素华对未来充满期待:“等盐宁高铁通车后,1个半小时就能回老家了。

  购物:“买买买”中见证消费变化

  零售业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产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回望40年前零售场景的老照片,足以感受到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人们选择商品的渠道相对单一,百货商场、布料城、裁缝铺……是老百姓购买衣物最主要的选择。”南京山西路百货大楼的老员工赵茜说,当年商场零售的“辉煌”已很难再现了。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零售模式、消费场景、支付方式、物流方式都在发生变化,电商崛起成为零售业中的“主力军”(图④)。“2009年11月11日,对于电商来说是标志性的一天,引发了全民网上‘买买买’的热潮。”在南京一家电商服装企业就职的周彤说,去年“双十一”,其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1个亿,成为江苏服装电商的销售冠军。

  电商的黄金时代已走过近10年,且还在继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以及“新零售”。家住南京市鼓楼区的杜晓月,有份稳定的外企工作,从2009年开始她有了自己的副业——经营一家淘宝服装店,并已拿到澳洲品牌代理,开城市“快闪店”是她最近的目标,“随着各种社交平台的风靡,很多年轻人都能洞悉到‘全球时尚’风向,审美、着装的要求也在提升,服饰搭配已然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通信:移动网络,让天涯就在比邻

  一部手机,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让天涯成为比邻。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主要通信工具还是书信和电报,拥有一部电话却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10月2日下午,64岁的高跃女士参观“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在一张展出照片前激动不已。泛黄的照片上,一位扶着自行车车把、笑容满面的邮递员姑娘正是46年前的高女士本人,那时18岁的她在鼓楼邮局工作(图⑤)。

  回首往昔,高跃感慨万分。“当过长途台话务员,我至今清楚地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多少老百姓因为信息不通而和亲人失散、离别。上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到美国出差,发达国家的繁荣景象令我瞠目结舌。然而这些年,我每年出国旅游,可以随时随地和国内的亲友保持联络,都觉得国外在通信、交通等方面已经不如我们。40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固定电话开始进入百姓家庭,尚属高端用品,只有少数家庭才能装上。盐城市滨海县一个体工厂负责人在仓库拨打电话时,摄影记者周古凯抓拍下了这一幕(图⑥)。“当时的电话还是手摇的,一个县城里也只有几十部电话,1号是你家,2号是我家,电话号码可不像咱现在这么复杂。”周古凯说,后来电话普及程度开始缓慢提高,不少中等规模的工厂陆续安装电话,“但拨电话对大伙儿来说也还是新鲜事呐!生活在乡下的人,只有进了县城才能打到电话,打次电话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端软件的迅速普及,让人们用低廉的成本,实现了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的巨大跨越。周古凯说,如今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用智能手机聊微信、刷新闻,任意切换文字、语音和视频通信,“谁能想到当年我还满大街找过公共电话呢?

  新华日报记者 王拓 仲崇山 张 宣 王梦然 王甜

  实习生 江月

标签:

编辑:范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