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业且行且珍惜 中国式社交金融未来可期
23.04.2015 21:57
本文来源: Jsr.Org.Cn
P2P热闹背后存隐忧多方失信成痼疾
随着国家借贷政策的放宽,作为调节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微循环”,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获得个人与企业以信贷为主征信数据的重要渠道来源。截至2014年底,中国P2P信贷平台超过1500家,全年信贷金额高达2500亿元。
但令人遗憾的是,P2P行业的问题一直高居不下。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1-7月,每月平均有9.3家问题平台出现,进入8月后,问题平台数量更是显著增多,行业龙头企业也多次被曝出黑幕。而导致这种现象频出的重要原因就是借贷关系的简单网络工具化,缺乏有效的风控系统和流程操作的透明度。
为了加强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银监会官员在不同场合屡次提到P2P平台监管的重要一环就是需要完善风控系统,提高流程的透明度。但在利益驱动下,大多数的P2P平台仍然醉心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战略。即便有一些披露的信息,但其内容也极其有限,且缺乏详尽的数据支持,难以让人信服。这明显与诚信社会建设的方向有着不小的矛盾,P2P的未来也因此充满了隐忧。
量化信用价值中国式社交金融破解征信难题
诚信社会首先需要做的一点就是实现信用的价值量化,在此基础上配合与身份信息相匹配的社会信用号码,从而才能形成诚信社会所具备的信用体系。但如何让信用实现量化,是几乎所有信贷企业面临的问题,这也使得征信之路显得步履维艰。究其根源所在,一方面是目前信贷模式下失信价值远高于诚信价值,信贷企业缺乏对借贷方的有效制约;另一方面则是单纯的信贷关系无法为信用价值计量模型提供必要的依据。而国内新兴的社交金融模式的出现却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社交金融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实现信贷关系,熟人信贷是其区别于传统信贷关系的最明显特点。虽然先后有多家企业打出了社交金融的理念,但由于国情与社会关系紧密度不同,兴起于美国的模式如何更好的植根于中国,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去发展探讨。阿里集团的支付宝、“芝麻金融”和平安集团的“壹钱包”都先后宣布投入社交金融的怀抱。而在这其中,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先花一亿元”项目的推出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作为一个专门服务于90后的社交金融服务平台,这个由先花花推出的“先花一亿元”项目除去包含了社交金融的精髓之外,国内首创的去中心化征信模式,还融入了很多符合中国社会人情特色的东西。比如首先是完美解决了在中国广泛存在的熟人借贷矛盾,让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子”问题,通过市场化利益分配的方式加以解决。其次是充分利用了熟人圈的社交黏性,让失信成本无限提升,从而有效降低失信风险。最后是把无形的信用通过有形的额度加以体现,让信用成为一种市场化的投资,用户可以利用信用额度实现收益,此举又为建立信用数据价值模型提供了可量化的参考。
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中国诚信社会的建立也需要充分借鉴中国国情,如果能够多一些像“先花一亿元”这样兼具征信社会精髓又充分具有执行性的企业和项目,那么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相信会更加迅速高效。
本文来源: Jsr.Org.Cn
23.04.2015 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