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塞延误治疗或会截肢9成外周血管病可介入微创治疗
【龙虎网报道】(通讯员 崔玉艳 程守勤)3月12日,记者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集团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研讨会上获悉,近年来,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虽然发病率及致残率高,但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介入手术微创治疗。该院介入与血管外科邓钢主任医师提醒,出现间隙性跛行、脚痛、脚冷要小心下肢动脉闭塞;无诱因的胸背部疼痛、剧烈腹痛也要排查是否有外周血管疾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大大降低致残率或死亡率。
案例:都是外周血管疾病 症状却大不同
案例1:76岁的刘大爷患有脑梗,平时活动少。老人最近觉得脚痛,脚冷,还出现了间歇性跛行,也就是步行数百米后,出现下肢酸胀不适、疼痛等症状,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到医院检查后,动脉严重缺血,确诊为“下肢动脉闭塞”,经过介入支架植入术后,老人脚痛、脚冷及走路不能走远等症状明显缓解。
案例2:27岁李某前不久因突然胸背痛不适入院,开始以为是心梗,当时经CT血管增强检查后,最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后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小伙患有先天动脉发育不良,血管壁比正常人要薄,最终经过介入微创治疗,小伙痊愈出院回家。
案例3:56岁的张阿姨前阵子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剧烈腹痛,位置在右下腹部,开始自己以为是胃肠问题,可是去医院CT检查,发现原来是腹主动脉瘤增大压迫椎体导致下腹部剧痛,经过介入微创手术治疗,患者转危为安。
据邓钢主任医师介绍,供应四肢血液的血管称为外周血管,主要包括静脉血管病变及动脉血管病变。内脏动脉瘤、外周血管动脉瘤、盆腔动脉瘤、髂动脉瘤等都会引起腹部的急性剧烈疼痛,要和普通的急腹症相区别。主动脉夹层常常表现为胸背部疼痛,排除心梗外也要考虑有可能是外周血管疾病。
治疗:中大每年成功完成400台外周血管疾病手术
秦永林副主任医师介绍,近年来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呈现老龄化趋势,七十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血管出现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等较多;有“三高”的年轻患者出现血管病变的比例也在明显上升。
虽然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但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介入手术微创治疗。由于血管介入手术的不断发展,避免患者器官功能的衰竭及缺失,尤其是较往年截肢患者的数量明显下降。
“每年该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完成600余台血管疾病手术,其中外周血管疾病手术足足有400台,这些患者通过介入微创手术都能缓解病痛,最终康复出院。对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血流,减缓疼痛,抑制疾病进展,预防或治疗溃疡和坏疽,防止心血管并发症或死亡。”邓刚主任医师介绍,介入微创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简单就是两个字:一是“堵”;二是“疏”。“堵”主要是针对发育异常的血管或是不应该出现的血管,把它堵住。“疏”主要是针对血管闭塞的病变把它疏通。大部分病变都可腔内微创治疗,复杂的血管病变需要外科和介入微创复合手术。专家建议患者术后半年到1年复查CT血管造影检查,如果血管再次闭塞,需再行介入治疗。
误区:腿部症状不可小觑 血管堵塞延误治疗或会截肢
有的老年人走路没劲了或腿痛了,就休息一会儿,感觉好点了就继续走路;一会儿又没劲儿了就再休息会儿。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正常的现象,毕竟人老了,腿脚不方便。还有人会选择去看骨科或神经科,可是怎么也看不好。
邓钢主任医师解释,很多患者把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腿部症状当成是老年慢性病,最终延误诊治良机。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性变窄或堵塞往往会导致外周血管疾病,间歇性跛行为最常见的表现,即步行数百米后,出现下肢酸胀不适、疼痛等症状,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据悉,有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出现难以愈合的足部溃疡,严重者甚至截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权威统计结果,当下肢缺血性疾病病情发展至严重肢体缺血期时,自然病程1年后,达25%的患者截肢。专家提醒,当老年人出现这种走走停停的间歇性跛行,经过骨科和神经科治疗仍然不见效果,很有可能是血管堵住了,应该考虑去看血管外科,尽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预防: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很关键
秦永林副主任医师介绍,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周围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与炎症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响最明显。
预防外周血管疾病,首先要严格戒烟。吸烟对周围血管有危害,也是致病因素之一。长期吸烟使得血液粘稠度高,使肢体血流缓慢,逐渐血栓形成而产生肢体血管疾病。其次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饥过饱,多喝水或淡茶水,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防止高血脂症与动脉硬化。再次适度运动,避免寒冷与外伤。寒冷是肢体血管疾病诱发和致病的主要因素,而久静不动是血管并发生的高危因素。再次预防足癣、甲沟炎等足病,防止细菌及毒素的感染。注意全身其他病变继发的血行感染而致的血管病变。最后是保持良好情绪,积极面对疾病治疗。
来源:龙虎网 编辑:刘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