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稠”的信号及防治方法
很多中老年朋友拿到体检报告以后,经常会看到一条提示:血液黏稠度过高。可是究竟血液黏稠要紧吗?它又有哪些危害呢?昨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虎介绍了“血稠”的信号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血液黏稠也被称为血稠。在医学上叫高黏稠血症,中老年人易患,可经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很多人往往把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但其实不是一回事。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而血液黏稠是指血液黏稠度过高。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和气候等。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他的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
由于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从而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所以,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中、老年人群出现血稠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容易集聚,毛细血管堵塞,致使心、脑血管缺血缺氧,表现相应的症状,如脑缺血多有头晕脑涨、发困嗜睡或失眠多梦;眼缺血多有阵发性视物模糊;心缺血多有心悸胸闷,恶心欲吐等症状。如果中老年朋友有上述症状,而又没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病史,就应当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能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那么,血液黏稠度过高要做哪些检查呢?血液流变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要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因为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过这些检查之后,就可以准确判断血稠了。但是即便医生告诉你血液黏稠,大家也不要过分紧张。因为绝大部分血稠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只要健康生活规律饮食,大都可以无药自愈,下面就给大家仔细讲讲怎么不吃药治血稠。
第一,多喝水。很多人血稠是因为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夏天这种情况尤为明显。饮水可使血液立刻变稀。但饮水要讲科学,首先要掌握好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一小时、晚间就寝前喝水约200毫升。而且这个水就是白开水,果汁、碳酸饮料或者浓茶水稀释效果不佳。
第二,多放松。中青年血稠往往与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有关。只有放松情绪,疏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才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治本之道。
第三,戒烟酒。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所以希望大家戒烟限酒。
第四,多吃素。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可加重血黏稠程度,促使动脉硬化。甜食糖分多,能升高血中的甘油三酯,也可提升血液的黏稠度。故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第五,多运动。血液黏稠的人应该多运动,有时间就多走走,动一下,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推荐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轻中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当然运动之后不要忘记补充水分啊。
总之,“血液黏稠可以控,多喝开水多放松,戒烟限酒多吃素,平常还要多运动。”
王娟戚在兵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