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虹转型看传统企业如何“互联网+”

28.08.2015  16:40

  当下,几乎所有的领域、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震荡”。无论是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小米、乐视这样带着强烈互联网色彩的新型“制造+服务”企业,抑或是UBER,他们的市值、模式以及在用户市场的号召力都在震撼着中国传统企业的经营者。如何让企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成为每一位希望持续发展、加速转型的传统企业CEO苦苦思索的命题。长虹是一家老牌家电企业,他们在探索向“互联网+”转型的诸多做法,对于转型中的传统企业有很多启示。

  重构新商业模式转型“制造+服务”

  找到企业转型最契合的新商业模式,是每一个希望拥抱“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最头疼的难题。是推倒一切重起炉灶,还是兼收并蓄拥抱自己的原有资产是每一个希望转型的CEO最纠结的问题。应该说每一个传统企业要想抛弃多年积累的资产另起炉灶是非常困难的事,如何能够让企业“在高速飞行的同时更换引擎实现转型”,各家都在摸索中。

  长虹转型“制造+服务”实现“长虹+”采取的做法是,围绕长虹的优势资源并结合新资源,瞄准下一个机会重构新商业模式。围绕“人、设备、服务”这三个要素,长虹经过多轮反复推敲,确定了“智慧小区之下的智慧家庭”为长虹转型“互联网+”的公司战略重点。这样的战略转型,长虹首先看到的一个大趋势是,我们正在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迈向物联网时代,这是下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而物联网的最典型特征是“互联网+”定会与大量的“物理资产、传统世界”结合重构新的商业形态,而长虹在“设备”和“物理”世界是有巨大优势的。应该说“物理世界”与“互联网世界”两者结合构成物联网世界给予了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同样的机会,互联网企业需要从“线上来拥抱线下”,同样,传统企业也可以通过“线下走到线上”。其次,长虹新战略定位“智慧小区下的智慧家庭”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长虹找到的服务场景和服务的痛点,是真实生活、现实社会中的“肿瘤”,是“硬伤”,是大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小区和家庭服务的“肿瘤”,能够顺利让长虹将线下资源走到线上,能够把长虹的优势资源和新资源结合起来创造更多、更优的新服务。

  应该说找到目标行业的痛点并围绕解决痛点来建立商业模型是长虹“制造+服务”的商业模型的核心,也是其他传统产业企业可以向长虹学习的关键思路所在。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的转型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很难让用户按照传统企业所设计的路径走到线上,很关键的原因是没有找到目标市场的真实痛点,所做的服务多半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的服务,所以用户很难为之所动,目标市场也难以撬动。

  “高效聚合新资源”补齐服务短板

  如果说长虹转型让大家看到的传统企业“互联网+”的转型的第一个启示是“找行业痛点”,那么长虹转型中第二个值得大家关注的要点是“高效聚合新资源”。应该说如果仅仅基于今天的长虹资产、长虹的原有资源,长虹是很难解决“小区、家庭”中的种种服务痛点。这些年有大量公司希望来抢滩“智慧家庭”市场,但智慧家庭这个市场依然难以大规模启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能够“高效聚合社区、家庭服务资源”。“制造的长虹”必须要借助很多的资源才能够补齐服务的短板,真正变成“制造+服务的长虹”。

  长虹“结合新资源”的做法是,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各种与小区、家庭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很容易地汇聚进来,快速顺利融合,形成设备、服务、数据的“乘法”效应。这其中涉及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技术问题。需要用技术将设备、服务、机构等要素融合的复杂度降低,解决跨设备、跨服务的协同问题。长虹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技术背景有了用武之地,长虹推出IPP(智能家庭网关)可以解决跨设备、跨服务的聚合问题。几个小区服务公司负责人曾坦言,事实上很多企业希望拥抱“互联网+”,但是如何实现“互联网+”,他们希望有技术背景的公司来把“+”的平台搭建起来,解决他们的门槛。其二是商业模式问题。服务企业商业模式与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通常由制造企业主导并组织各种资源制造出产品,是有中心的。而“互联网式”的商业模式,是大家各自平等地贡献一部分资源,通过开放聚合的方式不断繁衍出更多的服务,是去中心化。所以长虹在向“长虹+”转型之后,在“长虹+”的新商业模式下,各类服务公司与长虹不再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是新型合伙人的关系,是多赢和共赢的关系。

  长虹正在加速转型,从其商业路径和商业模式上看,长虹是有机会在家电企业群中甚至是在互联网企业中抢先拿到物联网转型的“船票”。事实上,在物联网时代,在“互联网+物理世界”的这场融合战争中,不仅仅是长虹,包括大批的传统企业也都和互联网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或是从线上走到线下,或是从线下走到线上,大家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