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葬树葬花坛葬 近万扬州逝者选择“生态安葬”

19.03.2015  21:11

市民文明祭扫(资料图片)

  中国江苏网3月19日讯 清明将至,春雨霏霏,又到了追思的季节。昨天,记者从市民政部门获悉,我市积极倡导“文明祭扫 生态安葬”活动。壁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骨灰撒等“绿色环保低碳节地”新生态葬式已悄然兴起,特别是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已安葬了近万人。将骨灰埋葬在树下,不占耕地,骨灰与大地山林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回归自然的生态安葬。昨天,市政府办为清明祭扫下发通知,大力倡导植树献花、家庭追思、集体公祭、网络祭扫、踏青遥祭等文明祭扫方式和礼仪风尚。

  【生态殡葬】

  自然分解

  可降解式树葬,一寸地不占

  “墓地围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熟知的北京八宝山公墓周围早已高楼林立。据了解,全市每年死亡人数在35000人左右,而市区达到了17000人左右。面对着越来越宝贵的土地,生态殡葬显得势在必行。

  “我市正在西屏山、西岭古园栽植大片树葬林,将推出可降解式树葬,这是一种不留骨灰、不留名、不留碑的彻底生态葬式,后人可到集中安葬点祭祀。如同一座大花园里配置了一台电脑,详细记录了每一位逝者的资料和家属前来祭扫的记录。从葬到祭,彻底生态。”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市现在树葬主要集中在茅山公墓、双墩公墓、宝应松岗公墓,既可以一树葬一人,也可以在大树下葬上数人。

  而花坛葬、草坪葬主要集中在宝应、邗江,偌大的草坪上散落着不大的卧碑。在宝应松岗公墓里,记者看到数十平方米的花坛里栽满了各种鲜花,那些深埋在土里的可降式骨灰袋,不做标记,不留坟头,经过两个月的降解已化作护花的肥料,融入土中,土地又可重复使用,费用低,不占地。

  不过,这位负责人认为,现在骨灰撒更成趋势,把它撒落在草上、土里,更回归自然,“质本洁来还洁去”。

  扬州壁葬已初步形成规模,全市经营性公墓、少量农村公益性公墓分别达到了2万穴、33万穴,公墓利用围墙、屏风性装饰墙进行安葬,部分缓解了土地不足的矛盾。壁葬和传统墓地安葬占土地比为1:300,节地效应非常可观。

  目前,扬州逐步淘汰了零散小型公墓,取而代之的是花坛葬、草坪葬、壁葬、树葬等葬式的生态墓园,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全面、方便群众的骨灰存放(安葬)的网络。

  “生命教育

  不必拘泥于大墓地或豪华葬式

  正在扬州茅山墓园扫墓的市民夏成林说:“丧葬高消费是做给活人看的,为了子孙后代,可以适可而止了。别再往九泉之下送这送那,还是用质朴的心去怀念先人,也为自己省点钱、省点时间。生态安葬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负责人说,死亡,是人类永远的宿命。传承殡葬文化的重要形式在于“生命教育”,通过诠释殡葬礼仪,让人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处理简单的遗体告别,而是让逝者一生中值得学习的地方真正传承下去。

  既然殡葬文化的传承重要形式在于“生命教育”,所以后人不必拘泥于大墓地或豪华葬式,关键是要记住他们的精神,这就是清明纪念的意义。我们更相信对先者的追念,应该体现于情感上的绵延,并不是造一座豪华的坟墓就能完成。树葬、草葬、花坛葬等,以绿色植物代墓碑,象征着生命常青、精神永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公墓已不再是单纯埋葬骨灰的地方,而是集追思、休闲、游览于一体的园林化陵园。

  扬州辖区内的经营性公墓在规划和整体布局方面作了初步探索,特别是墓型的设计已经从千篇一律的竖式碑改为横式碑、卧式碑,一些艺术墓的造型和碑文对美术、文学、历史学、建筑学等方面的追求已初见端倪。从长远来看,建设文化墓园、生态墓园、园林墓园不仅会改善殡葬服务的水平和服务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还会留下墓葬文化的时代烙印。

  【文明祭扫】

  清明祭祖

  倡导植树献花、家庭追思

  昨天,市政府发出通知,对2015年清明节工作进行了部署,确保清明祭扫文明、安全、有序。

  通知要求,积极推行文明低碳祭扫,加快树立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大力倡导植树献花、家庭追思、集体公祭、网络祭扫、踏青遥祭等文明祭扫方式和礼仪风尚,引导群众从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

  各地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要提前开展清明祭扫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建立完善清明祭扫应急救助制度,严格落实应急值守、重特大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有效地应对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确保清明祭扫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对安全隐患大排查中组织不力、责任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必须责令限期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严肃追究责任。

  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要做好各项祭扫服务准备工作,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祭扫场所的火源管控和巡查力度;公安部门要安排好现场处置力量,完善疏散路线和引导标识,加强人流、车流疏导和祭扫密集区域防控,配备好消防车辆和器材,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卫生、供电部门要落实医疗急救和供电保障;工商、城管部门要加强祭扫场所周边商贩管理,坚决杜绝占道经营而影响交通的现象。

  通讯员 张彬 记者 姜涛

  【新闻追问】

  生态葬,如何跨过那道“心坎”?

  难在转变入土为安观念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新型的殡葬方式,尤其是江葬,什么都留不下,挑战了很多人传统思维。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工作人员表示,绿色殡葬形式其实就是一种“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理念,不仅环保无污染,还有利于节约土地,虽然现在全面实行生态殡葬还较难,但是文明殡葬将逐步替代传统观念。

  工作人员说,虽然多数人认同生态殡葬很环保,多数人还是要立墓碑,但近几年来,随着各种绿色生态殡葬的推广,还是有一部分人正在尝试新的葬法,比如江葬,我国殡葬的方式从土葬到火葬,再到生态型殡葬方式,是我国殡葬业发展的趋势。

  要让生态葬式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推广,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在推出新式生态树葬之前,通过广泛宣传,会逐渐使市民从心理上接受这种新的葬式,而且认识到环保、节俭、节地的益处。

  市民江女士将母亲安葬在了扬州墓园。江女士选择的是壁葬。她坦言,当时排除了不少阻力,一些亲戚都不能理解,甚至还有朋友当面指责,说她不孝顺。江女士解释说,母亲去世的时候90岁,算是长寿了,母亲在世的时候,她很孝顺,把母亲接到身边照料。

  江女士坦言,母亲知道自己得了胃癌,她文化素养很高,喜欢读报、看书、听新闻,当老人得知墓地紧张,政府推行生态葬,老人对她说,将来自己的后事不要大操大办,选择壁葬就可以了。江女士认为,老人的意愿子女肯定要尊重,只要母亲的骨灰在,他们每年能够探望和祭拜,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