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也要创新 南京一平价店靠大数据跑赢同行
平价店是南京2012年开始推的惠民工程,在这里老百姓可以买到比传统菜场价格更低的蔬菜。可是推行几年下来,不少平价店的老板在“叫苦”,在高租金、高人工成本、高损耗的挤压下,赚不着钱,靠政府补贴在维持。
平价店真的没办法赚钱么?记者发现,一家叫“田博士”的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摸索出一条大数据卖菜的路子,把利润率做到10%,跑赢了大部分同行。
每天晚上,田博士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的创始人付怀兵都会对一天的销售大数据进行精确分析。他的一大任务是根据旗下3家连锁门店当天的销售量,预判出发给农场的次日订货量。
而第二天天蒙蒙亮,距南京70公里外安徽省和县老梗自然村的戴老四、董翠萍等种植户就已经起床,根据订货量,从田里起出新鲜的花菜、摘下饱满的西红柿……历经一小时车程,货车拉着新鲜瓜果蔬菜进入南京市,经过检测和简易包装称重后,齐刷刷地出现在货架上。
这样的场景是付怀兵的“日常”,在他眼里,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做农产品不再是简单的买进、卖出,必须精准到周边居民每天的购买量和购买偏好。
大数据?有人奇怪,什么时候卖菜要懂这么多了?
其实时间追溯到2009年,付怀兵还只是个为了给怀孕妻子满世界找无公害蔬菜的丈夫,安安心心做着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的代理商。“当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顾客有需求却难觅放心无公害菜,蔬菜基地投资动辄上亿元,却受困于产销对接不畅,经营艰难。我忍不住想,我有经营耐克、阿迪达斯这类快速消费品的经验,能不能用阿迪达斯、耐克专卖店的模式来做农产品销售平台?阿迪达斯、耐克本身也不生产商品、没有工厂,做好品控和终端销售一样很牛。”
到田头去调查,付怀兵发现农产品有“搞头”,瓜果蔬菜本身是有利润的。大白菜在地头一斤三五毛,经过数次流转,到老百姓手上往往已经涨到了1元。算算账,如果去掉繁冗的中间环节,农民、市民、自己都有获益空间。
他还发现了另一个秘密,决定农产品赚钱与否的核心是“流转”。这和做耐克、阿迪达斯这类快速消费品的本质一样,都是强调快速去库存。
心里有了底,付怀兵开始拉身边朋友搭班子创业。这一定是南京农产品创业团队中最另类的组合:有成员是金鹰购物中心的原总经理,有成员原本是奢侈品集团法国开云集团古驰中国区高级销售经理……一群做奢侈品、国际大牌的人凑一块“卖菜”,注定了他们店的基因和传统菜场不同。
2014年,他们在河西开出第一家店,当时重点强调一条——当天只卖当天菜。一开始团队很焦灼,虽然价格比传统菜场低15%,但是客流量上不来,苦撑两个月,大批蔬菜被扔掉,损耗率超过三成。
坚持到第三个月,口碑终于把客流量带上来了,这时店里的ERP管理系统也上了,这是大型商场、连锁专卖店才会配的后台管理系统。付怀兵打开手机,记者看到屏幕上闪烁着时段销售分析表:上午10:00—10:30,客流量44人次,客流量全天占比4.4%……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刷新。而顾客的每一笔客单价、消费频次、偏好等信息等也都记录在案。
“大数据让我们进货有据可依。例如今天茼蒿很好卖,卖了50斤,明天我就不能进50斤,因为顾客会换口味,我明天就只进30斤。大数据帮助我们将损耗率降到了5%—8%,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付怀兵说。
记者了解到,2014年至今,田博士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已经在宁开出3家,年销售1572万元,单店净利润超过10%,顺利从“前有连锁超市,后有农贸菜场”的竞争中胜出。目前,项目已成功入选南京市菜篮子工程,同时被评为江苏省农副产品平价直销示范店。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平价店数量将在南京扩展到20家。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