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隐形冠军”,转型再摘桂冠
造出首台“绿色变”、研发生产碳纤维……
新华报业网讯 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谁是最优秀的公司》中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即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记者近日在常州国家高新区调查发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一批草根“隐形冠军”企业正努力换一种姿势领跑。
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区委书记周斌认为,草根企业能成长为“隐形冠军”,离不开他们强大的调适能力,他们在调结构转方式上的很多做法颇具启示意义。
10块钱起家
研发出世界首台“绿色变”
8月15日,常州太平洋电力设备集团研发生产的世界第一台大型卷铁芯节能牵引变压器,通过了铁路总公司的“技术评审”。
在高铁轨道上,平均每0.8公里轨道就要用到一台“气体绝缘开关设备”,可以保证下雨、大风甚至地震时稳定供电,之前一直靠进口,2009年“常太”产品研发成功。目前“常太”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这一产品的企业,拥有了国内高铁市场的六成份额。
对这样的业绩,“常太”并未满足,如今又成为国内外唯一掌握220KV卷铁芯变压器设计制造技术和唯一具备独立研发项目产品专用加工设备的单位。“常太”创始人高国凯告诉记者,相比目前广泛使用的叠片式变压器,卷铁芯牵引变压器能够降低空载能耗40%以上,因此俗称“绿色变”,如果能在我国高铁全面推广,一年可节省电费10多亿元。
当年靠10块钱办电器修理铺起家的高国凯,在“外引内联”上自有一套,他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又请来常州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人员和装配车间为变压器生产做支撑,成功创造了“新供给”。
“去年销售8亿多元,新厂房建成后,我的目标是20个亿!”作为民营企业家,69岁的高国凯对政府的支持很是感激。“当年就是常州市领导带着我们父子俩跑进铁道部的,‘绿色变’研发过程中,省市政府又支持了数千万元。”不过,他也坦言,有的招标单位喜欢用国外大牌,对民族品牌要么戴有色眼镜,要么怕担责任,他希望政府能够出实招扭转这种现象。
纺机厂转型
生产“轻若羽强胜钢”的碳纤维
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近两年纺机产品销量普遍下滑。但2015年良春集团旗下的常州第八纺机厂产值达到1.6亿元,同比增长了三成多,今年企业也一直满负荷生产。原因何在?
“因为我们一直在转型!”上世纪80年代一手创办起“八纺机”的谈良春,说起转型来是如数家珍。从5-10万元的整经机,到50万元以上的经编机,再到500万元以上的制造新材料的新型经编机……其生产的多轴向经编机,产量、性能均处世界领先水平。
既然能生产新型精编机,何不直接生产新材料?良春集团在几年前成立宏发纵横新材料公司,开始生产高性能纤维经编复合材料。据介绍,制造1.5兆千瓦以上风力发电设备上的叶片,采用传统工艺,需要8-10吨短切玻璃纤维,而如果采用了良春集团生产的新材料,其重量仅为一半左右。而材料越轻,叶片转得越快,风力发电成本大大降低。
碳纤维,是一种轻如羽毛而强度却比钢还要强十倍的新型材料,可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2010年,良春集团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经编机生产企业,并在此后开始生产碳纤维。2016年集团在美国德州埃尔帕索建成年产3万吨经编材料海外生产基地。2015年,“宏发纵横”实现销售近10个亿。
75岁的谈良春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为新产品测试提供方便。
“1美元收购”
涂料厂沿产业链华丽变身
新阳科技集团的前身,是上世纪90年代张文俊创办的涂料厂,十多年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商。近年来,面对宏观经济不景气、下游需求不旺的市场形势,新阳科技集团沿着不饱和聚酯树脂涂料的生产,不断向上游扩展产业链,先后建成了顺酐生产线、苯酐生产线、富马酸生产线、苯乙烯生产线。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了一个“1美元收购美资工厂”的故事。2008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不饱和聚酯树脂涂料上游产品苯乙烯生产商——美资常州东昊化工公司负债3.7亿元。张文俊以1美元收购,次年东昊化工即起死回生,销售额达11.46亿元,创利税1.78亿元,成为当时业界并购的典范案例。通过运营东昊化工所积累的苯乙烯技术和人才,新阳科技又先后建起了苯乙烯二期、三期生产线,目前新阳科技苯乙烯年产量达到80万吨,仅次于中石化、中石油,稳坐全国民营企业同行第一把交椅。
2015年2月,新阳科技集团再次放出转型大招:投资5000万元,开设中国化工产业第一个以生产型企业为支撑的化工电子合约交易中心,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交易苯乙烯等化工产品。2015年该电商平台的总交易额已达343亿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打造电商平台的首要原因。”张文俊直言,新阳集团以化工产业为主,投资强度大,如果单纯外延扩张,必将形成过剩并带来风险。
谈到对政府的建议,新阳科技高级经理陈新中呼吁能够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比如现在政府推出的大用户直供电政策就是减轻企业负担的一个重大利好,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大直供电的份额。”
本报记者 杭春燕
编辑: 廉昕朦